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记全国师德标兵、我院副教授王天时
文章字数:1,582

2006年,陕西省商洛学院副教授王天时,接连获得了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师德标兵、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为商洛能有这样的公民而骄傲,我们商洛学院为能有这样的教师而欢欣鼓舞。他做了什么?他是怎样一个人? 一名大学副教授,年过半百的“读书人”,当一母两孩困溺水中生命垂危时,他却毅然扑进水中…… 2005年8月5日晚6点30分,商洛学院家属区被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打破了宁静,大家发现四号家属楼下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中文系副教授王天时老师和面前跪着的一家四口被人群紧紧围在中间。 “谢谢王老师救我!您把我救了以后我就是您的亲女儿,我两个娃就是您的亲孙子,您要是不认这门亲,就是嫌我穷,看不上我。”王天时试图将面前的一家人拉起来,但她们说什么也不起来。目睹眼前的母子三人,望着王老师闪着泪花的双眼,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2005年8月3日傍晚7时许,母亲黄淑珍带着13岁的儿子和9岁的女儿来到商州丹江河畔游玩,当两个小孩误入深水时,救生圈不慎滑落,情急之下母亲黄淑珍忘记自己不会游泳,跳入水中扑向孩子,却因不懂水性失去知觉。在形势万分危急的时刻,在大家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只听见一个声音“这人危险,我下去救”!大家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影跳进河里,冲向生命垂危的母子三人……冒着生命危险,他几经周折终于救出了她们。 当人们七手八脚忙着将母子三人急送医院的时候,他却默默地消失在人群中。他,就是商洛学院的副教授王天时。为此,学院召开了王天时同志见义勇为表彰大会,院党委授予他“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他的事迹开始从商洛学院走向全国。他做了一件在自己看来很平常很应该的事情,却感动了全城的人们;他的事迹,被全国各家媒体争相报道,自己却淡淡一笑,依然忙碌在讲台和书桌之间;他的事迹被新华新闻网、东北新闻网、西部新闻网、网易、搜狐等诸多知名网站争相转载,点击率居高不下;他的名字和事迹在三秦大地乃至全国被广泛地传诵着。 他是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一代知识分子,骨子里淌着新中国的血液。他走过了人生的坎坷、迷惘、彷徨,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历经沧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 为了夺回被荒废的青春,他一边工作一边努力学习,一步步艰难地走到今天。他的人生格言是:活到老,学到老。天道酬勤,经过多年的辛苦努力,1983年底,取得了函授专科文凭;1984年顺利升入陕西省教育学院本科班进修;2004年9月,已经51岁的他,又报名参加了西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生班,脱产进修。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终于成为一名大学教师,1999年他被晋升为副教授。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王天时副教授与时俱进,在学习中创新,独立完成60多万字的专著——《写作创新训练导航》。他以一个学者的责任,为民族的振兴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王天时副教授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坚持科学研究,笔耕不辍。自1990年以来,他开始在《人民日报》、《延河》、《中国青年报》、《写作》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0余万字。在名家林立、著作汗牛充栋的今天,要突破前人而能有所成就,如登泰山。但,他凭着自己的顽强不息和科学探索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他在继承发展中不断创新,在实践中寻求作文训练内容和方法的突破,终于在2002年9月出版了《写作创新训练导航》一书。这部书在著作林立的大学语文写作教学领域独树一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巍巍商山育英才。王天时,虽然是我们商洛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可他在自己平凡的人生里谱写着不平凡的篇章,在他的人生词典里永远镌刻着“勤奋、谦虚、朴实”六个字。不管是做人、教书、做学问,都显露着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我们坚信,他英勇救人的事迹、勤奋治学的态度以及在平凡中彰显的人生精神将会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去争做优秀的中华儿女。 作者赵英卓 原载于《商洛学院》2006年9月15日第55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