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报百期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文章字数:1,930






张继良 学院党委书记 校报要充分体现高校的特色,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高校既是知识传授的地方、知识创新的地方,而且应当是思想解放的地方、引导社会发展主潮流方向的地方。希望以后学院院报尽可能办的杂一点。不排除对同一个问题正反两方面的争鸣,引起大家的思考、共鸣,在争论的过程中达到求真务实,发挥院报的舆论导向作用。左晓民 学院党委副书记、《商洛学院》主编 校报是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和载体,是联结党政与师生、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桥梁,也是学校的窗口。 院报创刊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传递心声、办报育人的方针,在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方针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促进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继承提升学院优良文化传统、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在服务商洛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把握发展动向,捕捉宣传时机,策划报导方案,营造新闻舆论。通过《创建商洛学院大家谈》、《优秀学子谱》、《教授风采》、《学院论坛》、《就业指导》、《商洛文史》等栏目的设立,为几千名师生营造了贴心、和谐、奋进的精神家园。 院报见证了我院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而学院的壮大发展又成就了院报。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要坚持党委的领导,更好地服务于办学育人,这是院报始终不变的宗旨。方英文 著名作家、陕西日报《报刊荟萃》报主编、汉阴县副县长 经济社会大潮当中,虽然到处都讲钱、讲经济,但是在高校里面,还有院报这么一块用铅字印刷的净土。《商洛学院》这张小报还是文雅的,我给她写了两句话:山中宜学问,院报知风雅。山里是适合做学问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全部都在山里。古代大学问家的学问都是在山林里独自一个人漫步中悟出来的。 我当年在大学上学的时候,在校报上发表过一篇火柴盒大的文章都很激动,有了对铅字的崇拜。贾平凹当年在西北大学上学时也是,发表了一篇小文章,都要剪下来贴到一个本子上,晚上还要起来看一看。从写作上来说,很多大学生都是从高校校报起步。现在我们可能还没有发现,若干年后在这些作者中就可能会产生各个方面的精英,这是一个回报周期较长的教育过程。希望商洛学院的院报越来越好。王继武 陕西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宣传部部长 商洛学院院报从创刊以来,报纸越办越好,质量越来越高,得到了学院党政领导、全院师生的认可,也得到了广大校报同仁的认可。 我对《商洛学院》有三点认识:有一种关怀让人温暖、有一种精神让人敬佩、《商洛学院》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这一份报纸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学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全院师生的鼎力支持和相对宽松的办报氛围;《商洛学院》在陕西省高校校报中创刊比较晚,但她的质量是高水平的。如果把《商洛学院》比作一块土地,作为耕耘者的编辑人员则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使《商洛学院》具有了开放性、文化底蕴、心中有读者三个理念和特色。这份报纸能办得这么好,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敬佩,这种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创新开拓、传承特色;在这100期的日子里衷心祝愿《商洛学院》能够以100期为起点,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不断开拓创新,为全省校报的繁荣,为商洛学院的改革和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希望这份报纸的采编人员以100期为起点,以更大的热情,为学院新一轮的春天增光添彩。刘少鸿 《商洛日报》总编 商洛学院院报每期都给我邮寄,看到她首先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我在西北大学上学期间,第一篇印成铅字的文章就是在西北大学校报上发表的。毕业后正式发表的文章也多在《陕西日报》等报纸上,所以我对报纸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工作20多年后,我也进入了报社。到报社后才感觉到办一份报纸真不容易,要把报纸办好更难。 看到商洛学院的院报后,首先感到了一种熟悉的亲切,也感到了一种很难得的纯净感。商洛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商洛学院》具有良好的人文优势和宽松的办报环境,与《商洛日报》比较虽有不同,但办到这个程度,确实很不错。相信若干年后,从商洛学院走出的学生,继续从事文化工作的,想到自己曾在《商洛学院》上发表的小文章,一定也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商洛日报》今年也正逢创刊50周年,希望学院与报社加强联系,多进行交流,共同促进。鱼在洋 《商洛日报》副刊责任编辑 说一点小小的想法。《商洛学院》总体上来说很有特色,尤其是在宣传地方文化上,在校报上体现出了商洛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商洛日报》也活泼的多,比如《商洛日报》的副刊上就不太表现爱情。我经常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诗人,因为表达爱情的时候只有用自己的诗才显得有才气。院报上可以多刊登一些情诗,因为爱情是世界上最最美好的感情,到我们这个年龄,四、五十岁的时候回想起来,最值得怀念的就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