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学院学生工作凸显人文关怀
◆本报特约通讯员 任红星
文章字数:3,647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工作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形势下,知识经济的冲击、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扩招的影响以及高校本身的改革等带来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这给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的考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商洛学院学生工作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有效推动了学生工作科学发展。 拓展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08级学生刘若飞,在去年入学报到时不慎将所带现金全部丢失,萌生退学念头。老师、同学纷纷向该生伸出援助之手,现场捐钱,解决该生的燃眉之急。班干部积极热情,安顿该生住宿吃饭。学院在得知此事后,开通“绿色通道”,使得该生顺利入学报到。学院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时给予补助,使得该生情绪得以稳定,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该生入学后深受感动,学习态度积极认真,在业余时间,联合其他学生,成立了创业社团,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自主创业。 “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多年来,商洛学院始终坚持着这个理念,想方设法帮助所有的贫困大学生能够上得起学、念得完书。 商洛学院地处陕西南部商洛山区,所招学生主要来自陕西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相当多。商洛学院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王晓琳老师介绍,目前学院在校学生6065人,其中贫困学生就有3240多名,占了学生总数的53%。 怎样才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为学费发愁,怎样才能保证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因贫困而中途辍学,这些现实问题深深地牵动着商洛学院各级干部、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的心。 为了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商洛学院于几年前就成立了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门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各种生活上的难题,同时建立了院、系两级电子档案,以便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奖、贷、助、补、勤、减(免)”等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使贫困大学生不再为窘迫的经济现状发愁,不必担心因此而辍学。在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下,考上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首先可通过学院开设的“绿色通道”报到注册。入校后,学院将对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核实。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院将会按照国家现行资助政策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此外,商洛学院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学院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据悉,在国家政策倾斜和学院的倾心帮扶下,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商洛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面达到85%,人均资助1300元。有30人获国家奖学金24万元,有546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73万元,有2934人获国家助学金490万元;除国家奖助学金外,商洛学院还设立学院奖助学金,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总计发放学院奖助学金146余万元。学院与中国银行商洛分行签订协议,品学兼优、诚实守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向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2007年共发放助学贷款390余万元,基本解决了他们的经济困难。学院还在校内设立了一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安排贫困生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劳动,同时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家教服务,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以解决经济上的困难,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共有67人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固定岗位服务,获得近15万元的报酬,有300余名学生通过带家教等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获得近12万元的报酬。对于一些学生因遇到特殊困难而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时,学院还会给予一定数量的临时困难补助,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共有184名学生获得近10万元的临时困难补助。对于个别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力缴费上学的孤儿或单亲家庭子女,学院还给予延期、缓交或减免学费。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及学费减免总金额占学院当年事业收入的6.4%。 来自汉中勉县的08级学生毛敏是一名孤儿,她在去年参加完高考后就外出打工,曾因家庭经济拮据而几度产生放弃上大学的念头。“后来听老师和同学说商洛学院的贫困生资助政策挺好的,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了。”毛敏向记者说,“学院在了解情况后,不仅让我顺利入学,并且通过临时困难补助及时解决了我的生活问题,还给我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每月通过劳动获取相应的报酬,使我才能安心地学习。进校后,我已得到了2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和2700元的生活补助。我坚信,在学院和老师的关心帮助下,我一定会完成自己的学业。” 商洛学院建立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从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照顾贫困大学生,让许多贫困大学生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着他们的大学梦。 建立多层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既要扶其贫困,在经济上给予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够完成学业,又要解其心困,在思想和心理上给予特别的关注,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自卑,树立自强自立意识。就商洛学院来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在校学生群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贫困生的心理解困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心理健康素质已成为商洛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扰,商洛学院通过开展普及性教育活动与专业心理咨询辅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近年来,商洛学院着力构筑三级工作体系,打造高效工作队伍,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学院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拨款20多万元建立了应用心理实验室,同时引进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专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其次,对各系的辅导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技巧和方法,通过第一线的独立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成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基层的积极延伸,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结合。另外,由于客观存在的代沟问题,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教师的开导很大程度上不如同学之间直接、有效果。学生中,最容易发现问题,也最容易沟通交流。从2008年起,学生工作处在每个班级遴选心理健康、乐于助人、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学生信息员,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及时发现并反映学生中的一些异常思想和行为,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工作主体之一,学生信息员队伍已经成为商洛学院学生工作中的一支重要队伍, 以上这三支队伍互相支持、有 机结合,形成了涵盖院、系、班级的 完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打造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平 台:在学生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当前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高校学生工作,是学生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生工作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商洛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工作信息化手段的利用,把学生工作者从各种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去解决学生中那些需要情感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一方面,在学生工作系统建立内部局域网,进行信息化建设,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学生信息数据库、学生奖贷学金数据库、贫困学生数据库等,实现学生工作部门之间、部门与学生之间快捷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透明度,体现公正、公平和公开。另一方面,学生工作处积极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调研,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另外,为了方便学生管理,学院学生管理科、各系、班级还开通了学生工作QQ群,及时沟通信息,为学生提供服务,保证学生管理渠道畅通。 多年来,商洛学院学生处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倾听大学生心声,发现存在问题,掌握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将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反馈到学院和有关部门,坚持学生工作中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关心每一名学生,倡导情感管理,强化人文关怀。 厚德载物,春华秋实。在多年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中,商洛学院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新途径,学院的学生工作不仅赢得了在校学生的广泛认同,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兄弟院校和社会舆论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商洛学院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 “2008年度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 商洛学院学生处的潘永前处长对记者说,当前商洛学院正在掀起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高潮,相信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商洛学院的学生工作将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贴近学生日益增长变化的需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