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之鉴
●文愚
文章字数:1,585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有各色各样的角色在表演,有四种角色是为人所不齿的。 一种角色是行过其头、不合常理者。在春秋之时,齐桓公任管仲为宰相,执掌国权。管仲政绩卓著,执政40年深得桓公信赖。管仲垂垂老矣,桓公考虑接替管仲的人选问题,就问管仲:“你后谁可执掌国权?”管仲说:“没有人比国君更了解臣下了。”桓公说:“易牙如何?”易牙原系一厨师,一次桓公曾对他说:“什么肉我都吃过,惟独不知道人肉是什么滋味。”易牙为了逢迎讨好桓公,以示其忠,竟然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烧之奉献给桓公。桓公吃了后,问是何肉竟如此之香,易牙才说明了原委,因此深得桓公的欢心,桓公就提出了让易牙执掌国权。管仲得知后,对桓公说:“易牙不可。杀自己的亲生儿子,来满足君王的口腹之欲,非常理也。”齐桓公又问:“竖刀如何?”这个竖刀,为了得宠于君王,竟自己阉割了自己,以讨君王的信宠。管仲说:“阉割其身,服侍于人,非常理之所为也。所以此种人千万不可当作亲信。”管仲死后,桓公不听管仲之言,而重用了他们。果不出管仲所料,这二人掌政后,背叛桓公,专横跋扈,大乱朝政,不可收拾。甚至连齐桓公死后也没有理睬,桓公之尸在床上竟放了67天也无人知晓,等尸腐生的蛆虫跑到了门外,才知桓公死了。 第二种人是反复无常之徒。三国里的吕布就是一个典型。吕布,武艺超群,但有勇无谋,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他先前投靠刺史丁建阳,为了得到宠爱,认丁建阳为义父。后来为了私欲杀了丁建阳,在同乡李肃的串通唆使下竟翻脸不认人,而又投靠了董卓。在董卓麾下,更为得意,所以也当了董卓的干儿子。父子情深,得势得利,无人敢惹。但董卓专横,野心勃勃,不得人心,王允巧施连环计,为了一个貂婵使父子成为情敌。后来,吕布借机将董卓一戟刺死。吕布先后刺杀了两个义父,且不说董卓和丁建阳之过错,就吕布而言,则充分凸显了反复无常、翻脸不认人之所为,表现出见异思迁、有奶就是娘的品质。这种人,终不会有好下场,给后人留下笑柄。后来,吕布被曹操所获,曹操爱将,欲留吕布,征求刘备的意见。刘备曰:“君不见丁建阳、董卓乎!”意为不可留,曹操听后就把吕布给杀了,这就是吕布的下场。 第三种人是言过其实者。这种人,也善于钻营,阿谀奉承,不惜用廉价语言吹捧于人,甚至编造假话,头上安的是风向标,时刻窥测方向,以便顺风使舵。这种人,在人群中也不鲜见,古今中外都有。最典型者,可谓林彪。林彪心怀不正,早就怀有二心,但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便伪装起来,以假动作说假话骗人。连自己也表白说:“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林彪的言过其实是出了名的。比如“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毛泽东思想达到了顶峰”等等。他的言过其实引起了毛主席的警惕,毛主席说:“我的朋友的讲话,使我很不安”,“一句就是一句,怎么能顶一万句呢?”,“是为了打鬼借助钟馗”。实践证明,毛主席的洞察之真知灼见,林彪果然是“跟着主席走,语录不离手。当面流眼泪,背后下毒手”的阴谋家和野心家,最后逃跑叛国摔死,成为不齿的狗屎堆。 第四种角色是自吹自擂、自我表现、好出风头、华而不实的人。常常是并无实学,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结果徒虚名而惹实祸。这类人也不少见,三国里的马谡就是一例。马谡自以为自己熟读兵法,于是就夸夸其谈、自吹自擂、能言善词,骗得了诸葛亮的信任,让他去守街亭。结果他不懂装懂,竟布兵于孤山之上,四周隔绝,断水断粮。结果被张郃围困,不战自灭,失了街亭,落了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下场。 上述四种人,行为过头者,做过了头,不合情理者,令人难以置信,其中必然有诈;言之其实者,心怀鬼胎,肆意编造谎言,最终必然露馅;反复无常之人,见风使舵,投机钻营,到头来也没有好下场;自吹自擂者,图虚名而招实祸,结果吃亏的还是他自己。我们以上面四种人为镜子,认真地进行剖析和鉴识,从中汲取教训,以便获得教益,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