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宅院
◆任文
文章字数:1,545
父亲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修建一处属于自己的宅院。 父亲很小的时候就被过继给舅家。从河南豫灵镇出生地来到洛河北山的父亲,小小的年纪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那年父亲才十多岁,我未见面的爷爷因病过早地去世了。我出生后常偎依在奶奶的怀里淘气地向她要爷爷,奶奶含着泪花说:“爷爷去山外边做事,需要很长的时间。”于是,我不再追问,暗自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描绘着爷爷的形象…… 爷爷去世后留下一间大杂院的旧房子。这是属于父亲继承的唯一家产。院里所居都是近族,大家相处也和睦。但父亲觉得自己是个外来人,人单势薄的,在一个大院里生活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让人心里不舒坦。于是,父亲就开始谋划着另修一处宅院。 正值五十年代末,农业合作化时期。那个时代是不允许你去干自个儿的事,盘算自己的家业。挣的是工分,吃的是大锅饭,哪有钱和时间去修房子?父亲虽拥有一身健壮而年轻的力气,按理说在乡村有力气就有饭吃,就有钱挣。这话是老祖宗留下的古训。可是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人的力气出足了,饭却不一定能吃饱,更何况哪里有挣钱的路呢?父亲常常闷着心事,咳声叹气,独自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煎熬。 那年冬天,父亲高兴地告诉母亲,他日夜谋划修一处宅院的事有了着落。村西头的大伯人善良,看到父亲一家三代人住在低矮潮湿的大杂院不是长久之计,就同意父亲用自留地变换一处坡地修建新居。那是村东头的一处高坡地,人称“梁梁地”。要在这儿建房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平整好坡地才能修建房屋。房基地的事很快就定下来了,父亲就着手坡地的平整任务。 从此,父亲白天在生产队里干活,夜晚与母亲一起在皎洁的月光下浸着凄冷的寒气挥舞铁锨平整坡地。这样披星戴月,镢挖锨铲,一夜夜劳作,硬是将坡地平整成能建房的一片平地。一年多的艰辛付出,加上乡亲们的鼎力相助,终于建成新宅院的第一座三间上房,一家人喜迁新居。 有了自己的一处宅院,父亲打算着把它建造成理想的四合院。一年后,父母亲生下了我,识字不多的父亲给我起乳名“东平”。我很感激父母亲,从他们建造房屋的历程中使我从小知道了日子的艰辛,懂得了幸福生活的不易。 此后的日子,父亲为了坚固门前平整的土埝,每天从山坡沟畔收工回家从不空手,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背负着一块块石头,日积月累用石头砌起了丈余高的石埝。几年后,石埝积淀牢固了,父亲又修建了三间厦子房。 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起来,父亲又开始实施他的宅院计划,利用空闲时间偷偷垒砌院墙根基,一锨土一掀土地打起了院墙。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处于苦难中的民族,又开始昂首阔步地前行。政策好了,父亲的心思又活跃了。一天,父亲对母亲说,这一片宅院又要重新规划了,应该再修一座房屋,好给儿女成家。父亲说到做到,从来不含糊。我所在的高中学校放假了,父亲就着手修建新房。夏日的山里,一股股热浪的夏风吹过,我和父亲忙碌在自家的院落里,东面院墙要拆除,紧挨上房并排修房占着地方。一个假日,全家人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快乐的日子。第三座三间瓦房修成时,父亲刚四十岁。等到第四座四间(另一处新居)瓦房竣工时,父亲已满四十六岁了。 父亲很快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成家后有了新房,二弟成家也有了新居,三弟成家住在父亲修的第一座房屋里。后来家里不再养牛,改建了厦子房,父母亲就住在那儿。时常里,父亲总是唠叨没给三弟修新房,他深感不安。我知道父亲的心事,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但对生活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希望。我常自愧不如,遇到困难总是怨天尤人,缺乏父亲那股不屈的精神。 我从山里调进城里那年,满三十岁亲自筹划修建了厦子房,这样整个四合院就圆满了,不用修院墙遮风挡雨,父亲很满意,母亲也笑了……我进城工作十多年间,父母亲每来城里小住不过两日就走,挡也挡不住他们。山里有他们亲手建造的宅院,自有他们的快乐和希冀。(作者系洛南县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