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北魏时期名荆州
◆牛树林 郭敏厚
文章字数:1,610
历史地理学告诉我们:同一个地方,不同历史时期可以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商洛,人们大都可以知道,西晋至隋初,其名上洛郡;北周至清代,又名为商州。辖区与今商洛大致相称,治所均在上洛城(今商州城)。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商洛在北魏有段时间曾叫荆州。 《魏书·地形志》“洛州”条下曾载:“太延五年置荆州,太和十一年改,治上洛城”。即,北朝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设置荆州;到了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才改荆州为洛州,其治所在上洛城(今商州城)。(至于到了北周宣政元年,即公元578年,又改洛州为商州,则是后话。)由此可见,北魏时期曾有48年时间,商洛这块地方名叫荆州。 当时荆州的辖区有多大?透过上文对“洛州”辖区的说明就可以明白。此文说:“洛州,领郡五,县七”: (1)“上洛郡,晋武帝置,领县二:上洛、拒阳”。即,上洛郡是西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所设,其下管辖有上洛县(今商州)、拒阳县(今洛南一带)。 (2)“上庸郡,皇兴四年置,领县二:商、丰阳”。即,上庸郡是魏献文帝黄兴四年(公元470年)所设,其下管辖有商县(今丹凤一带)、丰阳县(今山阳城关一带)。 (3)“魏兴郡,太延五年置,领县一:阳亭”。即,魏兴郡是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所设,其下管辖有阳亭县(今山阳西北一带)。 (4)“始平郡,景明元年置,领县一:上洛”。即,始平郡是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所设,其下管辖有上洛县(今商州)。 (5)“苌和郡,景明元年置,领县一:南商”。即,苌和郡也是景明元年(公元500年)所设,其下管辖有南商县(即今商南一带)。 从以上各郡设置的时间来看,荆州辖区仅包括“上洛郡”、“上庸郡”、“魏兴郡”及所辖五县之地。而“始平”、“苌和”二郡均为公元487年撤销荆州、改设洛州之后所置,因此不在荆州辖区之内。看来,北魏荆州的面积远比今日商洛为小。 此外,《北史·人物传》中又收有《李崇传》、《贾彝传》。二传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两位荆州刺史:一是李崇,字继长,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魏孝文帝太和初年担任刺史,镇守上洛。“边戍掠得齐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烽燧之警。在州四年,甚有称绩;召还京师,赏赐隆厚”。另一是贾彝之孙贾儁,字异隣,祖籍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袭父之爵位为刺史,其时正逢撤荆设洛之际,所以先任荆州刺史,后为洛州刺史。“在州五载,清靖寡事,为吏人所安”。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的地名相当复杂。上述同一地方,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名称,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同一地名,不同时期又可以称代不同的地方。理解历史地名,必须因时而异。张传玺、杨济安所编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附有“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对读者理解历史地名很有帮助。为见其一斑,兹择引其对“荆州”之古今对照于下: “荆州(东 汉) 湖南常德东北 (东汉末、三国魏) 湖北襄阳 (三国吴) 湖北江陵 (东晋——梁、后梁) 同上 (唐) 同上 (陈) 湖北公安 (北魏) 陕西商县 (北魏) 河南卢氏 (北周) 河南邓县” 掌握了此表,便可以明白以下书籍中所说的“荆州”各在何处:(1)《后汉书》载:刘表曾于汉献帝初平元年任过荆州刺史。此荆州的治所当在今湖北襄阳。(2)《三国志》载:东吴孙权用吕蒙计袭破荆州,杀死关羽及其子关平。此荆州的治所则在今湖北江陵。(3)晚唐诗人李商隐有诗题为《陸发荆南始至商洛》。此中之“荆南”即荆州,治所亦在湖北江陵。(4)北魏郦道元(?——527)作《水经注》,曾引用当时所见到的两部著作说明秦峣关(唐蓝关)的位置:“《土地记》曰:‘蓝田县南有峣关,地名峣柳道,通荆州。’《晋地道记》曰:‘关当上洛县西北。’”初看两书对关址的说明,似有矛盾,其实是一致的。因为《土地记》说的是北魏时的地名,此“荆州”的治所就在“上洛城”;《晋地道记》说的是西晋时的地名,此“上洛县”也正是北魏时“荆州”的治所。可见两书都认为秦峣关(唐蓝关)的关址就在“上洛县”(即今商州)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