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用心灵写作
◆记者 赵英卓 学生记者 张维祯 周 玲
文章字数:2,344

编者按:我院外语系教师陈敏的小小说《细腰楚王》入选“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后,在校园内外引起了广泛反响。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陈敏是如何走上习作之路的?她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又有哪些“秘籍”、“诀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陈敏老师。 记者(以下简称“记”):陈老师,首先恭喜您的《细腰楚王》入选“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请谈一谈您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陈敏(以下简称“陈”):谢谢。刚开始我并没有真正想写东西,只是帮别人翻译,翻译的过程中,觉得有的作品并不是很完美,尤其是中间的部分,遇到了这种情况了自己就会帮人改一改,并没有直接创作。然后一些编辑看了之后,觉得可以,定期会要一些东西,就会给他们定期发一些稿子。但毕竟自己是教师,工作也比较忙,写东西也比较被动,而且觉得自己年纪有些大了,觉得自己过气了,写起来就没劲儿。后来人家要,就又开始写了。就这样就一路走来了。 记:您觉得创作之路更多的是艰辛多一些呢,还是幸福多一些呢? 陈:我觉得是幸福多一些,我没有太逼迫自己,别人写长篇是专职的,而我平时工作繁忙,课特别多,属于自己的时间真的很少,是把别人玩的时间用来创作,有灵感里就会去创作,别人给我讲故事,把我感动了,我回来立马就会写,如果没有状态,好长时间都不会写。 记:您的创作灵感一般来自于哪里? 陈:和别人一起玩的时候,听到一些故事,我灵感来了,觉得可以加工,回来之后,又碰到一些事,这些事一结合,就成了一篇文章。像在咱们校报发的《守夜》就是个狼打柿饼的故事,那还是一个老师给我讲的。他说他小的时候,狼饿的时候什么都能做得出来,狼真的比人聪明,他们家的柿饼不知道怎么就丢了,好象不是人偷的,然后晚上就在外面看谁在偷柿饼,最后发现了一只狼。狼就像跳高一样,“呜”的就跑,还往后退,然后一只“手”就扒,另一个“手”钩柿饼,然后就把柿饼给了小狼了。那应该是只母狼。我一直觉得这个故事很好,但只写这一个故事就很单调,所以还要加一些情节。其实听一个单的东西不顶用,你听到的可能只是她的鼻子,还要给他加眼睛,加嘴,经过想象,或者是碰到另外一件事,和这个故事吻合了,然后就可以完完整整的写出来了,好多作品就是这样出来的。有人说,我给讲个笑话,你把它写成小说吧。哪有那么容易呀,那粗糙的很,要进行加工,虽然亲身经历了,但还要经过想象,对于作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想象。 记:您觉得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哪种类型? 陈:其实还没太想过这个问题,糊里糊涂的。我就觉得自己写东西比较欠缺,不够空灵,都挺实的,有些人给我提意见,就是能不能再写虚一点,升华一下,我也是觉得需要改进。但是风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除非改变生活环境。好多东西需要沉淀,不是你把笔一提,就可以写出来的,有时候需要沉淀好多好多年,然后好多东西碰撞到一起,然后才能出来(作品)。像平时和其他老师一起聊的时候就讨论学生如何如何,然后交流了之后,我们就觉得好笑,像《老师您能抱我一下吗》、还有《感恩草》,都是我们在一起聊学生的时候聊出来的。觉得学生挺逗的,尤其是小学生,跟老师的情感密切的很,写这些东西就是靠我们在一起聊的,聊完以后觉得学生挺可爱的。像《感恩草》我就发现好多老师喜欢,都是80后的一些老师,刚毕业不久,她们说看完后心里难过的很,都流泪了,很想哭。像《蝴蝶姐姐》是写情感的,就不适合学生读,都是些婆婆妈妈的,给我们老女人看的,学生就不适合(哈哈)。 记:您能不能给我们这些平时也比较喜欢文学,但内力还不够深的学生在写作方面提一些建议? 陈:如果现在没有生活的话就是多读,就是什么样的作品都读,但多留意一下平时喜欢的题材,比方说你就先写一个简单的故事,它就要找一个故事核,找里面的东西,比如从新闻上,你了解到一件事,或者你看到了一篇小文章,这些小故事把你给感动了,然后你就把这个东西作为核,然后你在外面再给它加一些东西,然后你就可以把它变成你的东西了,一层一层靠你自己去加。这些东西到哪里去找,一个是来源于生活,另外你可以去看电视,新闻、报纸都行,你看别人的东西你就可以感悟一些东西,这不是抄袭,如果遇到一个东西你特别喜欢,你就把他这个拿着,一遍又一遍的看,当你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把他这个扔掉,你就不记得它了,然后你自己的东西就形成了。那个东西在哪里,其实本来就有一个很好的东西在你脑海里储存着,然后这把它给唤起来了,然后就形成了,形成就是你的了。像《三国演义》、《西游记》,它们都有一个前身,像《大唐西域记》,就是《西游记》的前身,要没有《大唐西域记》,他能写出来那个《西游记》吗?根本不行,那个《大唐西域记》他都是玄奘一点一点记录下来的,那些路程,那些小故事啊,遇险啊,他都一点一点把它记录下来,然后作者就把他那个东西拿来以后,就读里面的故事,就变成了一本书。那功劳算谁的?不能算抄袭的,但他有个影子,就说创作也是这样的,前面要有个影子,不然的话(就很难创作)。那这个影子从哪里来,就是读书。还要多练,多写。 编后语:走近陈敏,就像沐浴到一阵春风,她和蔼、儒雅又热情;同她交谈就像和一位久违的朋友聊天,但同时,你可以收获很多,感悟很多。从她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当代女性作家的风采,以及文人应有的气质。    陈敏,当代作家,我院外语系教师。先后在《散文》《百花园》等刊物发表小小说等作品,其作品多次被《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微型小小说选刊》等各种媒体选载并入选《中国小小说300篇》《精美小小说读本》等多种选本。有文字被翻译成俄文。小小说《诗祭》获《小小说选刊》2001—2002年度小小说优秀作品奖;《虹》在首届全国小小说金奖大赛中获一等奖。《失去记忆的日子》获2003年由读者投票产生的“我最喜爱的微型小说奖”。出版有小小说集《诗祭》、《红风筝》,译文集《许多许多月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