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楚 书 简
——关于《后花园》的一些书信杂话
★黄元英 方英文
文章字数:3,227

编者按:《后花园》是方英文继《落红》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作品以浪游爱情为线索,以古都西安和秦巴山地为舞台,横跨城乡、人物众多,诗意地再现了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在武汉大学做访问学者的黄元英先生,读过书稿后,就主人公宋隐乔的性格意义,撰写了见识独到的论文。就此论文,黄元英先生在武汉大学珞珈山与作者方英文在长安进行了频繁的“电邮交流”,涉及文学与人生、历史与当下社会的各个方面,现将部分内容分两期刊发,与读者共享。(二)下篇 黄元英:你以及你的“秋香”学姐对拙文的评判,真是喜出望外,过奖了。其中,“鼓励”和“时机”两个因素应该是主要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很激动,就理解成真的,让自己的信心也享受一次精贵的掌声,它舒服了,手也会跟着跳舞的。 西安的文友们目前对《后花园》的反应,可能还没从对你的定势思维和习惯认同中跳出来。《落红》塑造的是行政行业里的“无用的好人”,《后花园》亮相的是知识分子中的“能做善事的好人”。“官”与“士”尽管有联系,毕竟是两条道路上的人,干的是两种思维的事业。朋友们可能被“好人”欺骗了。待他们认真阅读之后,推翻前言,好评如潮,是可以想见的。 《后花园》里揭示的很多心理及思想活动,我深有同感。可能是与宋隐乔的“职业”相同有关吧……我感觉,罗云衣的形象,代表着知识分子对女性审美的理想追求。尽管这只可能是梦中之花。但是,人们都会喜欢的。你把女性该有的优点和魅力集于一身,又让她不动声色地干着男人们该干却没做到的好事、大事,让人从心底欣赏并敬重她。基于此,小说中宋隐乔对“性感”的新解,很有见地,如果是技术,都可以申请专利的。我忽然感觉,小说作品近似于宗教经典,如基督教《圣经》、佛教《百喻经》,把先知先觉的思想和规律通过故事来传达,让人们在慢慢体悟中得以提升…… 差点忘了,论文已修正,发给你,请指正。 方英文:看了修改后的论文,哈哈,怎么没有初稿过瘾呢?是我脑子还在糊涂状态?我建议,就第一稿定音吧,道理有二:好比刚从地里拔回来的萝卜,手擦擦,带些泥点就啃,香呐,原生态呐;这么一修改,等于将萝卜精制出来,放进玻璃盘,倒也确实圆润了、体面了,但也同时没有了原来的味道。 ——当然根本原因是:你读了我的回信,受了作者的“提示”或“暗示”,就不由自主地要“靠近作者”,原文的才情、激情反倒淡化了。我不赞赏这种做法。我已经说过,在文学的审美真理层面上,我业已与《后花园》解除了“父子关系”;你对《后花园》是什么态度,我对它也是同样的态度。再说,如果论文的思想受到“夫子自道”的影响、而不是出自读者原本体味的结果,那么这个“夫子自道”就是立不住脚的。哪个作家不想作品伟大呢?主观上都想,结果多半不是。就是说,文学的意义、裁决,最终取决于审美者。 而且,你由于对《后花园》偏爱,只言其美未明其过,也欠妥。“过”,你肯定有感觉,可以暂不写进论文,但应当坦率地告诉我。对与不对,讨论总是好的。我的体会是,作家应该虚心听取意见,但是作为批评家,却不要指望作家按意见修正。思维不同,劳动的性质有别么。想不起是哪个,或许是俄国的某个名人说的吧,大意是:杰出的文学形象,一定是由杰出的作家与杰出的批评家共同创造出来的。只用这个意思,不是说咱真就杰出了。 《后花园》里的宋隐乔形象,在我心里昼夜活动了多年,我朦胧感觉到他想干什么,又会干、能干什么,但是他的那些行为,究竟什么意思,我无法抽象出来,只能形而下地写出来。现在,是你,出色地将这个迷团破解开了!我孕育了宋隐乔,你成功地将他接生到人间。《落红》中的唐子羽,“接生婆”是邢小利,他的杰出论文也同样完成在书的出版前。 写作时的某个夜晚,梦见宋隐乔,对他的某些言论不敢恭维,但他说:“失身事小,食言事大。”醒后笑了。如今的中国,有几个人没失身呢?人性如此解放,好事嘛。可是“食言”却遍地,这就意味着整个社会都在行骗。 一直做编辑,职业病严重,所以拜读你的论文时,发现错别字,气不顺的地方,就随手订正过来。除此,断无权改动。但有一处,你将宋隐乔称作“小讲师”、“小知识分子”,这个“小”字我看不顺眼。我私自以“年轻”替换了,因为宋在我的心灵深处,一点儿也不“小”的。他来自多个生活原型,他的身上,寄托着我的疼爱,甚至溺爱。我知道这不好,但没办法。你要不同意,就让他继续“小”吧——因为文章是你的,权在你手上。现返回你,请抽暇认可。 小说里的所有人物,都有原型。正如你的细心地制表解析一样,我写作前,也列了好多人物、情节、伏笔、关键词……表格,很烦,技术层面经常妨碍“一泻千里”。 最让我佩服的是,你能将作品里非常关键的“关键词”挑剔出来,比如“背叛”。该词最初出自罗云衣之口:“跟你 (宋)在一起,我觉得背叛了丈夫……跟丈夫在一起,又深感背叛了你……”即你确诊的爱情“死结”。这是人类的永恒难题,宋再聪明,也照样回答不了。他想了一阵,竟然轻描淡写地说:“又不是背叛祖国。”真狡猾!回避正题、偷换概念,借哲学的“悬置术”逃走。他后来没有说出口的话是:什么都可以背叛,就是别背叛人类。请看他——背叛家庭→背叛祖国→背叛人类,这是一个犯罪“升级图”,能看出宋的底线是:不要背叛人类。就是说,如果祖国——经常由政府代言——非人道了,背叛又何妨!纳粹年代,昭和时期,不是出了许多令全人类景仰的“叛国者”么! 即兴闲话,交流互动,参考而已。 黄元英:你的感觉是对的。小论文第一稿记录了我对《后花园》的即兴感受。再阅读了几遍作品,并和你深入交流之后,回头修改时思路就纷杂了,气也难以聚集一处,总觉得言不尽意。修改时,我提醒自己坚持第一感觉,只作小处修正。但是,涂脂画眉,光亮了,却难免俗气。 关于宋隐桥这个讲师、知识分子称呼前的“小”字,我理解你的感受。确实,容易引起读者对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的误解。我当初冠以“小”字,与你对人物的情感一样,是出于对他的不平和敬佩……我同意你的意见,采用第一稿。 这几天,“楚春苔”不停地在我脑中闪现,挥之不去。似乎是因为拙文中冷落了她。其实,她是个很有意思的形象。她与宋隐乔时光倒转、日光云雨,弥漫着妖气和妩媚气。她既回应了或者说是弥补了,30年前楚春苔在特殊年代里灵魂的饥饿和渴望,又为罗云衣的正式出场作了神奇的铺垫。如果说,罗云衣在葵花搅团店的出现,意味着后花园对宋隐乔的正式“迎接”的话,那么,楚春苔与宋隐乔的日光云雨,无疑就是后花园对他的精神“欢迎”。这两重的“礼仪”过程,为后花园的亮相蓄足了气势。而楚春苔与罗云衣,时光的倒转,有没有佛教转世、轮回的教义在其中,我又思考不清了。楚春苔“手”中似乎牵引着《后花园》“史”的线索。今后再研讨《后花园》“革命”内容的时候,楚春苔显然是个不能不说的人物。但是,这一段往事,与宋隐乔的理想追求,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契合?这也是我近日思考而未果的问题。 中午看电视,预报西安有雪。雪饰长安,苍天作诗,好气派呀!可惜,寡人(孤寡一人)在武汉,无缘欣赏,遗憾,遗憾! 方英文:跟你的感觉一样,我也很久没有与人这样通信了。电信发达人变懒,是个原因,另因是,年龄大了,激情(其实是激素)少了,哪来那么多的思绪(汤汤水水)呢。孔子就不长篇大论,只说些语录。我们无知者,反倒要不断解释世界。 关于《后花园》,你尽可放开评判,我不宜再说什么了。你开篇出色、要害,随后也一定出类拔萃。我理解的批评家,就是:作品只是我(批评家)论证人生与社会的材料,我的目的是建立我的理论世界。作品中吻合我的就赞美之,反之就批判之。如此才有激情。客观呀,公正呀,永远是相对而言的。从某种角度讲,文学(含批评)就是偏激的东西。 但我要提个建议:暂时从《后花园》跳开,不理它了。原因有二。一是不值得(不是我谦虚);再是冷却一段时间,或许有新的发现——如果作品新意十足的话。 武汉有无暖气?据说国务院规定:长江以北可供暖,以南不行。于是武汉,同一城市,便有冷暖两个世界。 (全文完) (作者黄元英系商洛学院中文系教授;方英文系当代著名作家、小说《后花园》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