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星期天
文章字数:2,430

编者按:“大美中文”一语,是平凹先生于乙酉年为我院中文系的题词。中文系教师,讲台上口灿莲花,书案旁沉潜琢磨,无处不在阐释着中文之大美。然而,作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隐性环节,他们的文学创作,那些徜徉山水间的逸情远韵,漫步书林中的睿智哲思,畅挥翰墨时的淋漓元气,则不为广大师生所谙习。为了更好地弘扬和合文化,滋养儒雅风范,熔铸自强精神,共创卓越新境,展示中文风采,院报编辑部与中文系特联合推出“大美中文”专,敬请关注。本期推出作品为中文系主任黄元英教授的 《赢在星期天》、李中合教授的画评《葛建伟扇面画赏析》。 星期,是一个时间单位,星期天只是这一时间单位中的普通一天。端详这熟悉又陌生的三个汉字,其中似乎隐含着人生的某种玄机。 在中国,星期作为计时单位,与一位名叫袁嘉谷的奇人有关。袁嘉谷(1872---1937),字树玉,号澍圃,云南石屏人,是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又从封建王朝的状元做到近现代高校的教授。光绪三十年(1905),清朝政府宣布废除延续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成立“学部”。袁嘉谷奉命调入学部筹建编译图书局,研究编写“统一国之用”的官定教材。1909年,编译图书局统一规范教科书的名词术语,在袁嘉谷主持下,结合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七曜”(我国古代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复始,称为“七曜”)和西洋立法的“七天为一周”,把七日一周定为中国自己的“星期”,第七天就是星期天。在西方,星期天的确定具有宗教背景。《圣经·创世纪》中是这样讲的:“天地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赐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神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还是西洋宗教文化背景,“星期”的确立,本质上是对时间的认知和把握,而时间又是人们把握世界的维度之一。 人活在世上是要劳动的。劳动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生存的方式。劳动创造,要张弛有度。《孔子家语》卷七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张而不弛 ,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考察中国传统节日的时机和节奏,不能发现我们的先祖对时间的认知、规律的把握,以及对劳动创造者的深情关怀。节假日的确定,犹如在人生路途中提供的座椅,让人们在劳作疲惫的时候,得以休憩和休养,从而更有效、更愉快地行进在人生的下一段征程。在现代社会,劳动强度加大,工作节奏趋快,休息的时间也随之调整,由原来工作六天休息一天,变成现今的“双休日”。工作五天,休整两天,合情合理合法。但是,这两天时间,就是为了让人们在法律保护之下纵情享受、秉烛而游?就没有其他的期待? 双休日,该“休”什么?无疑,最该休整的是浮躁的心境,最该休养的是疲惫的灵魂。在遭受 “货币的进军”(马克思语)之后,人们冲破了桎梏,解放了思想。但是,亦如打开窗子放进新鲜空气也溜进了苍蝇一样,人们在敞开胸怀放飞理想的同时也放走了纯真的本心。因而,痛感社会的功利失信和内心的浮躁不安。在跟随潮流快节奏地劳作五天之后,最需要的也许是陶渊明那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在宁静的心境中,唤回“放心”(孟子曾对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拭去积尘,诚恳认真地扪心自问:“这五天来我孝敬了吗?诚信了吗?善良了吗?包容了吗?自律了吗?利他了吗?”如果没有,如有缺漏,双休两天就是我们补课追赶的绝佳机会。孔子的优秀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代先贤的“三省吾身”,是精神自觉,是行为修缮,总之是对内心世界的检省保养。如若无法做到 “吾日三省吾身”,一个或者几个星期“省”一次又有何难!犹如电脑,不查杀病毒,不清除不良信息干扰,主机就会混乱甚至瘫痪,以至于死机。人心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人们抱怨社会不公,憎恨他人不善,嗟叹自己不达的时候,是否能明白真正的根源,就在于自己忽视了或者没有做好定期检修养护“主机”的功课。双休日给人们提供了定期养护心灵的时机,也期待人们在紧张繁忙工作的间隙,能远离喧嚣,找回“放心”,守护真心,坚持“养心”。先哲的这种“心路”,正是我们脱凡去俗提升之道。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语),脱俗有赖于读书,提升取决于自觉。 有了计时单位之后,抽象的时间似乎变得具体可感。一周有两天时间休息,一年之中,不算其它节日,仅双休日就累计有100余天。如若活到八十岁,一生中有1100多天时间属于双休日。如果在双休日里无所作为,或沉溺于毫无疑义的事务之中,无异于自己减去了数年的生命。无论是贤达还是凡夫,时间决不会为谁而停下流失的脚步。正是发现了时间的这种品性,孔子才无限感慨“逝者如斯夫”!时间不可再生和不可复制的特性,使之本身具有难以控制的稀缺感和紧迫感。但是,对于在正常工作时间都虚度光阴、无所事事的人来讲,珍惜双休时光,反省提升自己,将是何等难事!因此,常有人抱怨上班太忙,没时间陪伴父母,没时间读书写作,没时间反省补课,但是虚掷无数双休时光却毫无怜惜。时间无情,贵之者得。天道无亲,善之人佑。不要小视星期天。事业的大小,境界的高下,往往就被不为常人注意的星期天所左右。 100多年前,一道数学题难倒了全世界的数学家——2的67次方减去1是质数还是和数?这是一个数论题,虽然知名度远不如歌德巴赫猜想,但是,所有从事数论研究的数学家绞尽脑汁也没能破解这道难题。直到1903年10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数学年会上,一个名叫科尔的德国数学家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更令人惊奇的是,研究数论只是他的业余爱好。有记者采访他:“你论证这个题目花了多少时间?”他回到说:“3年内的所有星期天。”三年的星期天,让一个业余爱好者走上数论科学之巅。一生的星期天,又将会成就一个人何等的事业和境界!人和人的差距不在形象高矮,身世贵贱,在于人的思维方法和思想境界。星期天,考验着你的思维方法和境界。星期天,期待着你的悟性和定力。你是否会重新思考,星期天怎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