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文章字数:4,645
商山杂咏五题 ★王培峰 余卜居商山,于今六年矣。庐近街衢,久困嘈杂,然落帷游心,亦清静自若。室小用多,有厨有卧,夜以读书,日以会客,幸能得蔽风雨,何必留心隘仄。居无贤者,不敢轻言于陋;终南何有,斗胆僭称之堂〔1〕。堂号一枝,栖身已有所余;地处南山,进退惟适吾意。聚书一壁,称城尚待来日;积稿半箧,等身或期今生。手倦抛书,只身登台,环顾山青,每有吟哦。然咳唾随风,未落言筌。今旧堂新题,无以志喜,遂追记一二,聊博同好一哂云尔。题南山一枝堂田荒勿劳晨兴理,种豆稀否终落箕。腹满何羡三千水,林深惟拣一枝栖。读《文心雕龙》刘子定林理藏经〔2〕,文心独运堪雕龙。修书载尽三极道,发言撞破五钧钟。即山铸铜乃大器,煮海为盐岂小成。汝党小子亦狂简,南山种籽欲作松。登 台夜深悄起独登台,群山无语掩重霭。可堪残月照孤影?幸有清风入我怀。丹 水丹水潺湲月下流,漕磨环曲绕沙洲。此去逐江喷雪浪,云汉挂席送轻舟。谢 客 结庐商山又一秋,红楼旧梦付清流。 人境车马空自喧,此斋主人已远游。 自注: 〔1〕“终南”二句:借用《诗经·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2〕《梁书·刘勰传》:“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3〕余去岁外出游学,恐访者不遇,故悬此柴门之侧。谢客者,与客相辞也。(作者系中文系教师)布依族的中秋—偷瓜祭月★班荣蓉 中秋节一直被布依族人喻为“最富诗情画意的节日”。 沿袭古代传承,当今布依族人有中秋节祭月的习俗,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的夜晚,各村寨都举行“偷瓜祭月”活动。此活动仅限一晚,虽时间短,但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布依族人敬仰月亮,因为在黑夜里,月亮能照亮整个世界,让万物生灵不至于因黑暗而感到孤单与寂寞。布依族人普遍认为:人的悲欢是由于月亮的圆缺引起的,如果月儿一直圆着,那么人间就没有了烦恼和忧愁,不就永远快乐、永远幸福了吗?为此,布依族人试图通过祭祀月神来“留住”满月、消除烦恼。风趣的“祭月活动”便应运而生。为表示对月神的诚意,奉敬时要用家中最好的供品——南瓜 (中秋节刚刚成熟的新鲜果实即为佳品)。 南瓜是布依农家离不开的瓜菜,人人喜爱。南瓜饭、南瓜饼、南瓜粥、南瓜籽……都是农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春夏时节,南瓜种植遍及房前屋后、田坎地头。成熟的南瓜个大浑圆、明亮橙黄,酷似十五的月亮。因此,祭月活动时农家最好的祭品当然是南瓜了。 故老相传,祭月用的南瓜必须是偷来的,因为只有通过去偷方显南瓜之珍贵,以示对月神的忠心,祭祀祈祷才灵验,今后做事方能如愿以偿。因此,偷南瓜祭祀月神的习俗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南瓜成熟五谷丰收时节,也是月亮一年中最圆最亮的时候。中秋的晚上,人们吃罢晚饭,自发来到寨上小晒坝或大树脚下,男女老少,三五成群,谈笑风生。待寨上老小到齐后,偷南瓜活动在嘻闹声中悄然拉开帷幕。人们自由组合四处分散,消失在茫茫月色中。 偷南瓜是不分对象的,即便是家族三公二叔,还是外寨老表姨妈,只要是瓜大滚圆就偷。也有因找不到合适目标而偷自家的,都认为是祭月有功之臣。八月是果实飘香的季节,丰收的季节。偷瓜活动的“内容”极为丰富,人们在偷瓜“凯旋”路上顺手掳几朵饱满的向日葵,还有几蕾刚吐絮的棉苞……都属该偷范畴。正所谓“八月十五样样掳”。 在纯朴的布依山村,“偷”历来被视为可耻卑劣的行为。按当地村规民约,对偷盗者要处以相应的重罚。不过,今天晚上可就例外了。这别开生面且饶有风趣的偷俗,不仅不被人们唾弃,反而受到人们赞赏,表现突出者则传为美谈。被偷之人即便是当场发现或第二天知晓,也不去追根问底,只是一笑了之。一个时辰刚过,一群群男女满载而归,都汇集于晒坝中。这时,后方的父老望着眼前的南瓜,窃喜之情油然而生。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口中啧啧称是。为寻到大个南瓜而历尽艰辛的青年男女,内心喜悦溢于言表。 随之有人从家中搬来一张八仙大桌置于场中,四张小桌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摆设,开始布置祭月事项。四方小桌上摆放豆制糯米粑、夹心圆豆腐、瓜果烟草等,各插燃香三柱;场中八仙大桌是祭月核心部分,摆设格外讲究:寨老依桌面大小画一最大圆圈,圈内摆上硕大橙黄南瓜一个、平圆饱满向日葵一朵,象征月亮和太阳;在空白处安上几朵雪白棉桃,撒下少许南瓜籽和葵花籽,象征夜空繁星。此时,在朦胧的月光下,顿显人造天体轮廓,格外形象,可谓天人合一。人造天体的“日月星辰”是可以按照人们的思想随意摆弄的,因此,人们试图通过对天体摆弄意念,达到操控月相变化,永葆月儿圆脸风姿,圆人们“让人间永远幸福”之梦。摆设就绪后,祭月活动正式开始了。此时祭场一片肃静,人们于八仙桌后整齐排队,人人双手合擎燃烟一柱,面向月亮连连叩拜,心中对月默默许愿。此时的布依山村,真是“夜静春山空,江清月近人”。再看远山近丘、吊脚木楼、河面淌水……都在一片月色笼罩下如梦如幻。 祭月终了,还有一个放松心境、享受南瓜美食的活动。人们一边品尝瓜汤一边对唱布依古歌,内容主要是赞美天地日月、庆祝丰收、歌颂美好生活。也有一些调节气氛的布依情歌,但多数古歌是诵喻圆月于人情事态,“留住”圆月,寄托心思。例如甲唱:“月到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月圆人圆事事圆”。乙答:“又是一年月圆夜,月下为你许两愿,一愿美梦好似月儿圆,二愿生活美如月中仙”……浓郁的古歌风情,抒发了人们对圆月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时至今日,布依族先民严肃的祭月活动,已变成轻松活泼的娱乐项目。一年一度的中秋偷瓜活动,能让人们在事春夏农耕中积压的郁闷之心得到释放。中秋月圆夜,人们大胆去偷、尽情地玩,抒情地唱,一直闹到月儿偏西都不愿离去,寂静的山村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作者系生物系10级制药工程1班学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巨阿婧 记忆里深藏着一幅很美很美的画面。 已是晚秋,槐树落叶,拂的一身都是,铺的满地金黄。 黄昏的炊烟里,是两位老人佝偻的背影。他握着她的手,她扶着他的臂,慢慢的,悠悠的,稳稳的,踩着软绵绵的槐树叶子漫步,有风吹过,漫天黄叶飞舞,如万千黄色蝴蝶。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芭蕉,绿了樱桃。”时光脚步匆匆,添了白发,增了皱纹,爱却可以地老天荒,始终不渝。 老人炊烟里的漫步,黄昏中的背影,在我心中定格成一帧永不褪色的图画,那么庄严,那么宁静,那么安详,那么温情。我愿意把它叫做晚秋的婚礼。晚秋的婚礼,没有鲜花,没有白纱裙,槐叶却为它铺就了金色的地毯。晚秋的婚礼,没有掌声,没有喝彩,黄蝴蝶却为它翩然起舞。晚秋的婚礼,没有戒指,不用交换,两只手相握,就是它最神圣的仪式。晚秋的婚礼,迎接的不是美好的未来,而是步入晚年的从容与淡定。 我感动得想要流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许是对这幅画最好的注解。 槐花开尽的时候,爷爷与世长辞,留下奶奶,孤零零的活着。 看着奶奶依旧慈笑的面孔,我看得出她内心的寂寞,她把爷爷的照片看了又看,不禁老泪混浊,我知道她依然为爷爷而活着。 忆起了深夜里他们不眠的唠叨,他们总是无休止的争论谁先走的话题。奶奶对爷爷说:“我一定要走在我的前头,留下你一个人活受罪。爷爷对奶奶说:“我一定走在你的前头,留下你一个人孤零零”。后来就不挣了,只说一句我们两能一块走,到死也是个伴。我没有睡着,直到爷爷走后,我才真正明白人一旦老了,为什么都爱争辩谁先走的问题。 爷爷奶奶没有在黄昏的炊烟里散过步,也不曾两只手紧紧相握(至少我没见过)。可是我相信,他们在心底,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时候已经完成了“晚秋的婚礼”。他们也曾慢慢的,悠悠的,稳稳的走入他们的晚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然爷爷走了,可他的灵魂还在,奶奶心里装满了他们大半辈子的夫妻生活,所有的所有,化为滴滴清泉,浇灌奶奶即将枯老的生命。 远古的《诗经》里飘出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滥觞于后人。才子拉住佳人的手,只痴情的道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便赢得佳人一笑,岂不知“执子手,偕子老”这其中要逾越多少沧桑,付出多少努力。我没有爱过,爱,离我还很远很远,可我依稀感觉到,我迷恋的是夕阳向晚的从容,温馨。相依相伴,走过多少风风雨雨,两颗衰老的心紧紧依靠,坐看云起云舒,闲谈花开花落,分享共同的回忆,一起等待死亡。 白纱裙,红玫瑰,交换戒指,这样的婚礼幻想过,晚秋的婚礼却是我内心最纯净的渴望。有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是如果没有黄昏,没有流逝的岁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又该如何实现?那夕阳中的牵手给了爱最好的诠释。 (作者系中文系07级汉本班学生)小院情趣★韩景波 家乡在蟒岭山的大山沟里,世事至今依然僻静若陶潜的世外桃源,被我视为没有别人在场可让心灵独处的地方。所以,在外面颠踬奔波烦累了,每每都要逃回来,逃回到家乡我的小院里。 小院简单哩,就那么四间主房和三间厢房形成直角里的那片地方。小院没围墙,在院里抬眼就可看见门前的小河之水清浅,看见东边大片田亩上农人劳作情景,以及田野上特有的四季风光。小院是土院。家乡的土多淤沙土,下雨天也不会泥泞,反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意。说小院,其实也不小,山间地旷,门前二分多地大小的地方全就辟了院落。偌大院落,边里留出一溜作菜园,其余全辟为花园栽种花草和果树。 平凹说:“小院再小也要栽柳。”正是,我就在我的院前左右各栽有数株垂柳。树长起来,也正像平凹他说:“晓起推窗,如见仙人曳裙侍立;月升中天,又似仙人临镜梳发。蓬屋常伴仙人,不以门前未留小车辙印而憾。能明灭萤火,能观风行……”门前有柳好处还多哩,诸如春月生绒花,飞若寒冬雪,乃是一景;夏月藏鸣蝉,声噪小院静,乃是一境;而秋冬在小院看月,月上柳梢头,好似一颗熟透了的芒果结在那里,那又是一幅很美的画!…… 有人说我的小院是花草的世博园。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院里有多少种花草,反正是,有名的,没名的,只要我见到,在我花园里尚没有的花,我都以为贵,要想办法引种来。我的小院不乏名贵花。就有株算来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的牡丹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花种变异,开花时可开数种颜色,且年年不同。以为奇,写文章发到《洛阳晚报》,竟惹得许多读者要来观赏。但我一直认为,花好不一定要名贵。有一种花叫磨磨花,生命力强,开花期长,花色多,且鲜艳,很有观赏性,总被选为路花,遍种公路边。我的小院里就有这种花。初里只是一学生送我几粒籽,种在院边。现在是籽落檐前,总能借檐水滋润,已蔚然成一大片,杆状如树。繁花开时,能映红小院的天。远看,就像春天桃花盛开,惹得过路人无不驻足称奇道好。还有一种花叫喇叭花,在我院中,道旁必有树,树根必有喇叭花,它趁势长起,攀蜒纠葛,绿一片,花一片,直到深秋。每每,我就坐在这花藤架下读书喝茶,品享小院的宁静与美丽。 在小院我还种丝瓜黄瓜之类。为看,看它们一天一截顽强的爬势,看它们素清淡雅的花儿也能惹蜜蜂留恋的情景。同时,也为它们的果实。丝瓜能吃,可降火清肝,熟老的丝瓜瓤子尚是最好的洗锅洗碗的东西。几株黄瓜,竟能爬上头顶的树枝上,和喇叭花一起搭成如葡萄架一样的凉棚来。最美,坐这凉棚下看书写文章,想吃,伸手事,那鲜那随意,总能让人高兴。 又逢一年暑假日。有熟人邀我去给他办的一个假期学生补习班上写作课,说补课费优厚哩。我没加思索的拒绝了,我说我要回家陪我的小院哩。小院需要我去赏识;我需要小院去独处。独处是一种获得宁静的最好办法。现在,我就躺在我小院花间的竹椅上在读100多年前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我已读过多少遍了,现在还想读。梭罗有他的瓦尔登湖,和湖畔小屋,我有我的小院…… (作者系陕西省洛南县三要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