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学生记者 吴茜 吴童 张燕 白鸽
文章字数:1,799
在大学里如何学习,这似乎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初入校门的新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可能手足无措,大二大三的学生在紧张繁忙的专业课学习中难免迷失方向,毕业班的学生则往往在学习与考研、求职的关系处理上顾此失彼。为了解我院学生的学习状态,记者走访了部分师生。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各年级学生整体学习状态良好,但直接反映学习态度的课堂出勤率却难以令人满意,更有一些同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把学习态度分为非常积极、积极、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7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态度是积极的,有2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非常积极,5%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态度一般,没有人认为自己学习态度较差。但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所在的班级整体学习态度一般。 与之相反的是,记者在部分教室看到,上课的学生稀稀拉拉,显然没有到齐。授课教师表示,没来的学生一部分请假了,还有少数属于逃课。 一位老师说,有的学生课前还发个短信请假,有的学生则直接逃课。我也会经常点一下名,以示威慑。但在点名的当儿,就会有学生发短信或者打电话给同学,说点名了,赶紧过来。于是一会儿就会有行色匆匆的学生陆陆续续来上课了。 记者发现,逃课现象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是不同教师的课堂上差别很大。大一学生的出勤率一般为98%-99%,自习出勤率也在97%左右(出勤率统计包含病假、事假、公假)。大二、大三学生的出勤率则只有70%-85%左右,有些毕业班的学生因为大部分外出求职,坐在教室里的甚至不超过10个人。相比之下,文科专业的出勤率低于理科专业,公共课的出勤率低于专业课。 一位07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根据我三年读下来的经验,大学的课程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纯粹理论的课程,一个学期不听也无所谓,听不听都一样,反正到最后一周老师会画一大堆的考试范围.到时候自己死记硬背就可以了。第二种,是听也可以不去也可以的那种,更多的是靠自己积累,上课只是种形式。第三种,是必须去听的课程。比如说会计,这种会计科目,会计帐户,一节课不听,课后就要花双倍的时间去搞懂,几节课不听就根本听不懂,是必须每堂课都去的,不然就等着重修吧。”另一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道:“我们那课的质量太次了,与其在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还不如逃出来做点其他事情。” 另一个导致学生逃课的重要原因是沉迷网络。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哗众取宠的无用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以游戏和视听功能为主的娱乐功能可能使部分学生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分别有11.5%和20.8%的学生曾因上网而逃课和耽误学习。在因上网而逃课的学生中,有4.8%的人“整天在网上,几乎不上课”和“在24点至8点上网”。 社团活动与上课时间冲突也造成了一部分逃课现象。一位学生干部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这样回答,“我自己决不会轻易逃课,而是会尽量将学生会的工作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但工作与学习之间发生冲突是难以避免的,不过还是要严于律己、做到心中有计划,在短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做到既完成了工作,又不耽搁自身学习。” 在那些积极学习的学生中,也存在着学习方法上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院学生在学习上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面临严峻的挑战,发现周围同学都很优秀,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二是对学习失去兴趣,没有动力,大学生活显得失落、茫然,缺乏主动性;三是面对深奥的专业课,无从下手,有大海捞针的感觉;四是对大学课堂还不适应,对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五是没有老师、家长的督促,感觉课余时间太多,不知怎样合理的全排。 一位心理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告诉记者,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他对心理学并没有多少了解,只凭一时兴趣就选择了这个专业。入校后才感到学这个专业不如想象中的有趣,要学那么多理论课程,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现在她很想转专业,但又怕跟不上课程,十分矛盾。他还有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弟弟,兴趣倾向也不清晰,专业由父母定夺,“我怕他进了大学也难免会失望。” 还有的同学表示,有时经常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但又觉得什么都没做,要么就去上网。有的同学感到课堂上老师讲课太快,跟不上,特别是多媒体上课容易犯困,不能跟上节奏。特别是英语等课程的学习最让大家头疼。有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学习十分刻苦,每天保持着教室-图书馆-自习室 “三点一线”的生活,上课也很认真,但期末考试的英语成绩只有40几分,让全班同学都感到十分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