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逆生,返老还童
★李玮莹
文章字数:1,705
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好莱坞导演大卫·芬奇的作品《返老还童》(TheCuri-ousCaseofBenjaminButton,别名《本杰明·巴顿奇事》),一举获得了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化妆、最佳视觉效果奖等16项提名。 影片改编自F·斯科特·菲斯杰拉德写于1922年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本杰明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影片一开始,就将镜头锁定在某间医院病房里:奄奄一息的老人黛西将一本回忆录交给了女儿卡罗琳,在卡罗琳的诵读下,回忆录的主人本杰明的人生画卷慢慢展开了。本杰明出生于1918年一战刚刚结束的夜晚。他一出生,就像得了衰老症一般:满头白发、一脸皱纹。他的母亲因难产而死,随后他父亲把他丢弃到了一家养老院门口,他被养老院里的一位黑人妇女所收养,并开始和养老院里的老人们一起生活。与其他老人不同的是,本杰明好像一直在“逆向”生长,并且变得越来越年轻…… 本杰明的逆向生长,是对正常生老病死周期的一种逆向反观,透着对于生死的独特思考与感慨。本杰明在养老院中看到老人们一个个的死去,在神父的鼓励下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然后走出养老院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认识了自称为艺术家的麦克船长、与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伊丽莎白发生了恋情、参加了一战、与亲生父亲相认并继承了父亲的遗产……片中逼真的生活场面,形形色色的人和离奇的情节,相信会给许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返老还童》秉承了大卫·芬奇影片的一贯风格,色彩基调怀旧而低沉。影片中的灯光效果时而优雅、时而华丽、时而深邃、时而明朗,为人物情绪和场景氛围的渲染起到了很强的作用。影片中的灯光色彩、影幕、特技制作手法让观众们惊叹:本杰明由佝偻的老头变成挺拔的中年人再变成帅气的小伙,逼真的特技效果让他年龄变化的呈现效果几乎无懈可击。 永恒是什么?回看影片,我们不难发现,导演一直在尝试阐释他的理解。粗略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不是永恒的:变化的世界、变化的人、变化的年龄……人有生老病死、祸兮旦福,人世间所有的繁华最终似乎都要惨淡收场。就像片中常说的:“不顺心的时候,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发狂,可以破口大骂,诅咒命运,但是到头来,还是得放手。” 为了阐释主题,大卫·芬奇导演用了很多方法。在全片内容布局上,他紧紧抓住时光和真爱两条主线。一方面我们看到,时光的力量是巨大的,对于它的流逝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剧中关于时光倒转的幻想终究成不了现实,时光可以消磨青春、夺走生命,人们感叹生活中的幸福,留恋生活带来的惊喜与挑战,但却又都逃不出命运的手掌。对死亡的思考映衬出的,是接受命运的无奈,也是纷繁社会带给人类的悲哀。另一方面,大卫·芬奇在安排一场场生死离别的同时,也不忘埋下一根绵长的伏线——真爱。片中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各种温馨场面拉近了影片和观众的距离,使得整个生命的主题显得不过分的悲伤和低沉。片中的两条主线,一条直指人心,深沉而伤感,另一条抚慰心灵,温情而甜蜜。它们一苦一甜,相互交错,相互调剂,相互配合。也许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痛苦,也没有绝对的甜。生活就是这样,悲伤之后似乎就是甜蜜,而甜蜜过后难免又要面对悲伤。而人生也就在这甜和苦之间反复变化,其中的辛酸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故事的最后,本杰明继续“逆向生长”着——变成婴儿,在年老的黛西的怀抱中安静地死去。生命的短暂与善变在真爱的映衬下格外显得苍白而让人深思。时光易逝,悲欢离合无可避免,曾经的一切转眼间也可变为沧海桑田。苍茫之间,唯一永恒的,似乎只有真爱,因为只有真爱才是人们心灵的永恒慰藉。 在现如今五花八门的市场上,《返老还童》给人的印象,是种久违的亲切。对于任何一部影片来说,深度和广度在很多时候时就是不能两全。主题深了,没有票房,光注重票房,又怕影片流于肤浅。有人说《返老还童》片长过长,平淡的159分钟,没有刺激的视觉效果,没有太过跌宕的情节,整部影片恹恹没有朝气。当然,这是预料之中的评价,在“宽”和“广”的处理上这样的问题无可避免。要把握观众有限的对影片信息的接收时间,只求“深”而不顾及大众情绪显然不可行,这一点,大卫·芬奇不可能不明白。只是,世上想要解决广度和深度这一矛盾的人不止他一个,矛盾在于怎样取代多层面描摹生活对主题的直接凸现作用,如何用缩小的生活场景表现时光流逝的虚无感、沧海桑田的变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