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声
文章字数:1,062

小时候,在乡村巷口常能听到“钉盘子钉碗补漏锅——”的悠长吆喝声。那是补锅匠走村串巷招揽生意的吆喝。 补锅匠肩挑筐箱,筐箱内装满了补锅钉碗的工具。有生意了,放下筐担,取下挂在挑子上的小马扎,捡宽畅的地方坐了,摆开阵势,接生意做活。补锅匠年约50,头戴旧毡帽,一双不大的眼睛藏在一副老花镜后面,见人总是笑眯眯的。钉盘子钉碗是细活,如同绣花。但见他手持了小小的钻子,在破了缝子的细瓷盘子或兰花碗上扯钻打眼,眼钻好了,从工具箱内取出小小的铁扒(犹如放大了的钉书针),用钉锤小心翼翼地叮叮咣咣一阵敲打。用手摸摸感觉光了,平了,就算钉好了。一手交盘子、碗,一手接了手工钱,说声拿回去试试,再漏拿来,免费重钉。 补锅是大活路,而那如弓样的钻子也特别大,前端装了约5寸长的钻头,一只手握了钻身,哗啦啦转动,左右两边眼都钻好了,将那长长的扒钉穿入其内,又是钉锤叮叮咣咣地敲打,直到将扒钉捶平,捶光,用事先和好的胶汁状豆面涂了缝隙,舀勺清水试验,不渗漏了,交给锅主背回,同样撂下话语:再漏,下回背来免费再补。陶盆·陶罐 陶盆陶罐的存在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闻名于世的半坡遗址就有盛谷物的陶罐。 乡村的工匠手巧,能用陶土捏制各种各样的陶盆陶罐,晒干后装入窑内,封口,煅烧数天数夜,出窑后上了黑釉,就成了黑油油、敲之当当响的陶盆陶罐了。 京剧里有一出《乌盆记》,说的是宋代有一个名叫刘世昌的商人结账回家,行至一处遭遇大雨,于是借宿在一个姓赵的人家。这家人见财起意,用药酒毒死刘商人,将他的尸骨烧成灰又和在泥里制成乌盆——也就是黑色的尿盆。不久后乌盆被来赵家要账的人索去。一天夜里主人小便时乌盆突然开口说话,大意是说我其实是个人啊,请你不要往我身上撒尿。接着它向主人哭诉了自己的冤屈。主人听罢又惊又气,决心带着这个乌盆去县衙为它伸冤。历经曲折,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凶手得到了惩罚。我之所以引用这则故事,目的是要说明我国在宋代民间就普遍烧制陶盆了。 即使是现在无论你走进乡村哪户农家,都能瞧见主家堂屋的柜子上或架板上都有几个盛米面的乌黑发亮的有盖儿的大肚儿陶罐 (俗称汪汪子)。先前搪瓷盆(乡村人称洋瓷盆)不普及,也无铝制品器皿,于是那不同型号的陶盆陶罐可做为农家人过日子的各种用场。头号盆可用来淘麦子、盛水;二号盆年节蒸馍时发面或长豆芽用;三号盆可用来盛物或盛剩饭用;四号盆、五号盆可用来调菜或和辣子醋水儿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孩子上学时提着的陶土火炉,香炉般大,有一弓状的襻儿,虽然有点土气,但小巧玲珑,架几节木炭火,提了照样可以御寒。(作者系商洛市商州区卫生监督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