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创业高峰论坛”发言选登
文章字数:1,492

编者按: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光明日报、湖南省教育厅、中南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创业高峰论坛”以“面向未来的中国大学生创业”为主题,围绕大学生创业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创业教育理念与实践、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制度环境、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与服务体系等展开研讨交流。论坛引起了全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进一步重视,在帮助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提供了经验,本报特摘发部分发言,以资参考。(一)大学生创业需要鼓励与扶持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是先导。创业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就业的忧患意识中增长自主、自立、自强的独立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开展创业教育,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独立的创业人格。要加强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通过开展创业大赛等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扶持是关键。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规定:在创业经营场所方面,可以将家庭住所、租借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在资金方面,大学生在当地人社保障机构登记求职就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贷款贴息扶持;在收费减免方面,3年内对大学生创办企业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近日财政部牵头正在制定大学生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税收减免的政策;在就业保障方面,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提供免费的劳动保障与人事代理服务,等等。 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基地是支撑。创业基地一方面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设备等物质支持,降低他们创业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结合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产业的优势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今年,教育部在昆山、徐州、辽宁等地先后设立了 “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依托大学科技园建立 “高校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取得了较大成效。 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指导和服务是保障。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开展创业咨询、交流和“一对一”指导,要通过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二)创业是扩大就业的必由之路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新时期就业工作的新增长点,也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阵地。激发劳动者的创业激情和潜力,鼓励更多劳动者创业,从而实现生产力的创新和突破,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更是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必由之路。 现实情况表明,大学生创业比较注重发挥自身人力资本优势,运用所学科技知识在科技领域、现代服务业创业的比较多。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较多依靠对本地消费市场的理解,在商贸、生活服务领域创业。返乡农民工则较多依靠以往务工时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关系,在加工制造业创业。相比之下,大学生创业更多依靠人力、技术等非物化生产要素的投入,更多属于发现和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的 “机会型创业”和“智力型创业”,更有可能步入快速成长的轨道,可以带动更多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提出了三年促进45万大学生创业的目标。引领大学生创业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培训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创业潜质,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二是全面落实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小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三是搞好创业咨询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援助活动,建立创业大学生俱乐部等;四是提供孵化服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入园的大学生创业实体,除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外,可再给予一定期限的租金定额补贴。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