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中的“老农”
——记我院小麦育种专家、高级实验师于浩世
文章字数:2,892

★本报记者 赵英卓 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有些秃顶,一身朴素的着装,脸上总是挂着谦和的憨笑,校园里师生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农”教授。他不求闻达,不求名利,默默地研究小麦育种30多年,繁育出了小麦品种8个,创造经济价值千万元,抱回我院首个部级科研项目和首个商洛市“科技创新”一等奖。他就是我院小麦育种专家、高级实验师于浩世。 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参观完于浩世繁育的“商麦5226”后,称赞道:“商洛学院的小麦育种工作做的好!‘商麦5226’值得推广。”农民种植后,兴奋地说:“商洛学院的麦种好,你看那麦穗长得多瓷实,比一般的麦穗饱满。像今年这干旱天,地里墒少,其它麦叶都快拧成绳了,麦穗也干瘪,这麦能长这么好出人意料。麦还没收哩,附近的农户就跑来要麦种,我还想自己留着种,都愁拿啥给人哩!”现在,“商麦5226”已取得了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山地旱作品种“商麦5226”繁育与示范,和陕西省教育厅重大产业化项目——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商麦5226”中试与推广。2011年9月,于浩世抱回了商洛市“科技创新”一等奖。为了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造福社会,我院联合商洛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农科所及各县(区)种子管理站等单位,以校地合作的模式推进小麦种植与推广。 弹指间,三十年韶华流逝。30年来,于浩世在试验田、研究室、讲台上来回奔忙,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辛勤耕耘,甘当一只拓荒的老黄牛,用赤诚浇灌着教坛,用汗水播种着希望,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面对骄人成绩,于浩世用他那招牌式的“憨笑”说:“从开始育种到现在,几十年了,咱也没想过得到多大荣誉,我干的是我喜欢的事,心情好!”童年生活——心中种出火苗 于浩世的家乡,位于秦岭大山深处的商洛市,父母都是耕耘田地的老农民。小时候他经历过“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在那个时期经常吃不饱饭,忍受着饥饿的痛苦。挨饿那会,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家乡的人做点事,让大家吃饱饭。中国有句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历代帝王治国安邦讲求的都是以粮食为根本,毛泽东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邓小平也说过,谁有了粮食,就有了一切,建国伟业,重在粮食稳定。商洛农校毕业时,于浩世就想“如果以后能回村子当个技术员,就很好了”,为此他在学习上非常刻苦,为自己实现小麦育种理想坚定了坚实基础。 痴心不移——教育研究志不悔 1975年,于浩世从商洛农校毕业,被分配到商州区夜村农技站工作。从报到的那一天起,他与小麦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自己是刚出茅庐的小伙子,手上的资料又很少,也没有助手和品种。在那时,我国仅有4亿亩小麦种植区,如果有50%面积能推广小麦杂交,按每亩增产一百斤计,每斤售价0.8元,每年可增收小麦200亿斤,160亿元人民币。 为了能早日掌握更多的资料,于浩世一面天天蹲在田地观察小麦 ,一面通过很多途径找资料和品种。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积累了一些资料,并且在小麦研究方面也小有成就。1978年,由于他为人踏实肯干,工作成绩突出,被调到了商洛农校工作。在农校一面担任农学专业实验室实验员,从事作物教学、作物育种学教学,参与商洛市农业技术推广(地膜玉米、地膜洋芋、地膜小麦),一面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搞小麦杂交育种。在商洛农校和商洛师专合并后,他的舞台和视野更加开阔了,有了自己的专业实验室和试验田,研究条件迈上了更高的层次。 由于小麦育种工作不能完全在实验室中完成,高新技术也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主要研究还必须在田间开展。早期因条件限制,困难重重。当时没有办法,他心想不管怎么样都不能让正在开展的研究停下来,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于浩世自己就开荒耕地将材料保存下来。1986年,由于常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小麦育种当中,节假日也不休息,身体因劳累过度病倒在田间。这一病,就在医院住了近两个月,人也因此消瘦了很多,妻子心疼得直抹泪。出院之后,又继续投身在育种的生涯当中,因为搞育种研究是不能间断的。妻子和身边的亲戚朋友也经常会埋怨他,只顾着小麦育种而忽略了家庭和朋友。 很多人都不理解他,说他“傻”,干脏活累活,连农民都不如,对此他却憨憨一笑。于浩世在育种研究上之所以如此投入,虽然不敢自比陶行知老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因为他的人生信条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干好一行”。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于浩世在小麦育种里纵横驰骋,毫不言累。农校老领导说:“于浩世在农校执教时,念念不忘科研,特别是小麦育种研究,在深入科研工作时又念念不忘生产,他是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三不误、三丰收的典范。”潜心研究——三十年不计回报近几十年来,余浩世在小麦品种选育科技攻关课题方面又获得重大进展,育成小麦新品种8个,审定品种2个,主持科技部项目1个、省厅级项目3项,获省厅奖3项,发表论文12篇。 几十年如一日,他一直穿梭在田间地头,与黄土地打滚,与小麦为伍,与农民为友,小麦育种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育种研究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条件的艰苦,是需要耗费大量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他多年来周而复始,在常人看来如此枯燥的工作却使他深深痴迷。小麦育种工作不光是在炎热的夏季进行,当寒冷的冬季到来时,他也要忍受刺骨的寒风去试验地鉴定育种材料的抗寒性。因此在同行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拍热,你育出的种子就不耐热;如果你怕冷,你育出的种子就不抗寒”,只有历经酷暑和寒冬的考验,才能选育适应性广的品种。 由于商洛市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尤其是近年来干旱呈现明显加剧的态势,特别是山地丘陵地区。2011年入夏以来,商洛连续干旱少雨,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但在“商麦5226”的示范田里,一眼望去,小麦叶展杆直,株高平均达到60至70公分,颗粒饱满,凸现出了较强的抗旱和抗倒伏性能。种植户在麦田里一脸喜悦,高兴地对专家们说:“在我们这山区坡坡地里,就适合种植商洛学院的‘商麦5226’。今年天旱,小麦还能长这么好,真是不靠天也能吃饭!”说起自己繁育的抗旱新品种“商麦5226”,于浩世滔滔不绝,就像呵护自己的娃一样。他介绍,“商麦5226”是从97年就开始选育的,08年通过省级评定,在此期间,“商麦5226”还在陕南丘陵、渭北旱塬坡原地、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冬麦旱坪地及同类地区种植,都显示了优越的抗寒、抗病,耐旱、耐瘠薄,高产、稳定、质优等特性。目前,“商麦5226”已推广30多万亩,直接经济效益1600多万元。 “S01(6)-19”自播种以来,遭受历年冬季少有的冻害和连续几个月无透墒雨的干旱。但是该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长势喜人,在洛南县多个品种试验及示范中,被认为效果最好,大穗、大粒、中杆,抗旱、抗病、高产,适应旱肥地、水地、山地种植。今年小麦抽穗后,商洛市、洛南县多次组织农业专家以及种子站站长前来参观,商洛市农科所、农业局、农技站育种专家都很看好,认为“S01(6)-19”是很有发展前景的、适宜高水肥田块、亩产超千斤的骨干品种。 余浩世平时总是“说的很少,做的很好”,几十年来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小麦试验播种到收获,无论严寒酷暑,他都蹲守田间地头观察记录,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只有工作日,从无怨言。真是人间有胜境、追求无止境。于浩世坚信,只要自己把心捧给太阳,一定会融化世界上最坚硬的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