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内容
文章字数:4,153
(二)帮助别人就是温暖自己 ★李玮莹 出门在外不得不感叹,帮助别人就是温暖自己。在我们来美国的这段时间里,有很多好心的中国人和美国人帮助我们。他们带我们去参观附近的杜克大学、北卡大学,逛市中心和各种购物商场,去参加派对,甚至会为我们提前准备好中国口味的零食,去家里一边吃着零食一边聊天。 正是由于这些好心人的帮助,让我在美国的那段时光变得十分惬意温暖。在罗利,所有的事物都是新的——没有了旧有的圈子,但是并不孤独。在新的圈子里,我用新的方式看待生活,我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也忽然明白,生活需要的是坚强,但不是苦撑着的坚强,而是从内心绽放出笑容的坚强。 在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其实很单调。我们对当地不熟悉又没有车,平时除了在上班的地方吃饭,也在家啃面包,或者用清水煮面条然后用辣椒和盐巴拌着吃。公寓里没有家俱也没有床,所以在开始的两个月里我们都睡地板。我们通过网络、同事、邻居四处询问,陆续收到各种各样的帮助,甚至还收到了几样简单的家俱和床垫,我们终于高高兴兴地告别了睡地板的生活。 “远亲不如近邻”,这是我实实在在的感受。记得和我同行的另外两个女孩有一天出去逛街,刚好不碰巧的是天下起了大雨。她们没办法回家,只得在商店门口等。但是雨就一直下,天慢慢黑了,商店也要关门了,她们很害怕。还好商场里走出了最后一个购完物的顾客,是一个黑人妇女。她们走上前请求这个黑人妇女载她们回家,这个妇女很善良,看着雨这么大,也没犹豫就答应了。等到把她俩送回家以后,她俩感激的话说了一大筐,这个妇女依旧只是笑着,她只说她希望在她的女儿在那么无助的时候也有人能这样帮她。 其实我们帮助一个人的理由真的可以很简单,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在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也会温暖自己,而这样已经足够。与其冷眼旁观不如送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力量虽小但是一样能感动人心。(作者系外语系2009级学生) 梦里梦外桂花香 ★叶 腾 桂树花开满园香,又闻到了久违的桂花香。不同的城市,不变的清香,漫上心头的是不同的体味。 走在校园青石路上,两旁的桂树枝儿叶繁花密,花朵很小,米粒却很大,色白或黄,气味香甜,尽情绽放。她的味道总是带着丝丝香甜,闻到时总让人有种甜到心坎里的感觉,很容易勾起一些遐想和回忆。 桂花香得让人心疼。每遇此景,眼前不禁会出现《红楼梦》里黛玉亲手葬花的倩影,想起唐朝女诗人薛涛的《春望词》:“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我能想象她的相思与柔情,不忍目睹花开,恐是忧心花谢罢了。花开花落,物是人非,是一种怎样的无可奈何。想想,只有让相思和春天一起老去,让花香与情感一同散去。 我国的文人墨客历来都有怜花的情结。仿佛对花有着道不尽的情愫,剪不断的情丝。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桂之爱,却是宜乎众矣!宋代的李清照这样形容过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李商隐大概看出了桂花的孤独:“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王维发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感叹。虽然花开无声,但她落地有声,况且她的幽香是藏不住的,忘了是谁这样讲:“串串青簪白玉裁,金风悄引桂妃来。香幽不似醉人酒,淡雅堪同傲雪梅。”香味浓郁而不酽,清香且久远,这就是桂香。清代《北墅抱瓮录》曾云:“凡花之香者,或清或浓,不能两兼,惟桂花清可涤尘,浓能透远,一丛开花,邻墙别院,莫不闻之。” 记得那年也是桂花飘香,下课后,走出教室,整个校园就像是浸淫在水中洗了一个桂花澡一样,香味四溢。年少的我们总有一些自私“壮举”,朋友快步走进草坪,伸手抓住桂树的枝干,在那使劲地摇,领略眼前的桂花雨。一阵风起,摇落的桂花随风起舞。她们像闪着金光的萤火虫,像美丽的花仙子,像洁白的雪花,像柔美的蒲公英,围绕在我们四周旋转,飞扬。在那一刻,桂香是那么的迷人,如同少年心底的美梦一样吸引着我们拼命地向着她的方向奔跑。年少的我们,是一群躺在桂树下幸福的孩子,梦里梦外都是桂香。 美好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的。桂香是,梦也是。 有些东西,留不住,多一秒,对我们自己都是揪心的折磨。看一朵花在最美的时刻里凋零是一种暗伤,让梦在现实中慢慢磨灭对自己是锥心的疼痛。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也总是这样。流水落花春去也,等我们驻足凝目,却已然成了往事。 生命中有太多的无奈。相聚离别,花落花开,都是人之常情。还好只是一场分离,幸亏只是一季花谢。花有重开日,人有再聚时。值得我们庆幸的是,还有记忆里遍地的桂花香。(作者系中文系2010级学生) 佛的箴言 ★李雪宁 余闻之,商山有寺,且有佛昼夜讲演佛法,远近闻之,悉往之,由此香火日盛,民风渐朴。余弗信神佛之言,自往之,以探其一二。 迫不及待,兼程往之。及至,寺院灰瓦黄墙,苍松翠柏,交相掩之,颇有幽深高绝之妙也。 是夜,余独步院中,忽闻阵阵啜泣之声,时远时近,忽高忽低,哀惨之状如利爪抓心,随声至讲法殿,近之,附眼循声,发自殿左后角一尊丑而小的石佛,哭诉道:“吾尝为顽石,累受风吹雨打,人畜践踏,却也自在。去岁刻为佛,虽则免之,然坐于角落,无人睬之,反不如顽石之无忧也!吾何日可比那金佛乎?”俄尔,殿上金佛双眼微动,嘴角略带笑意,默然不语,莫测之! 翌日,主持唤弟子为那丑佛塑了金身。自此,虽夜夜探视,啜泣之声不再有所闻。平日,佛讲法时,殿门紧闭,不容近之,曰:“恐扰佛之清修也!”然此日不同于往日,主持开门迎众人,进殿上香。众人惟对角落之金佛惊讶不已,丑佛大喜之,“小小佛头,有何能事乎,却塑此金身?”众皆此一言,彼一语,往来纵横,纷争不断。不知何人于后猛挤之,众人向前一拥,丑佛轰然坠地,金身坏之,外显石身,众人先是一惊,闯此大祸,不及言,有人眼快,惊曰:“原为一破石耳,妄想塑此金身,真正是恬不知耻,羞死人矣!”众人跟着一惊,大笑之,不屑一顾,皆拂袖而去。 主持无奈,唤人重修之,褪去金身,还其石身。当夜,余往探之,复闻揪心之哀,忽闻殿上金佛喃喃之声,不绝于耳,方晓得其乃金佛夜间讲法也。丑佛亦停涕之,悉心听而悟之。此后,丑佛心境豁然,时而心有所得,必与金佛深论之,由此佛法禅理,日渐高深,甚为金佛信之,依之为昼日讲法。无人晓之,惟主持与余二人矣! 数日之后,进香,主持开门,发现那丑佛坐于供桌前,众人煞是一惊,甚恼之,举拳欲砸,主持拦之,曰:“数月来,尔等所听,皆为此佛所讲。”众皆哗然。忽有一人,举指向殿上金佛惊呼曰:“金佛涕泪之!”众视之,果真如此,惟见金佛泪出处,金身随之而褪,外显石身,金身化泪于供桌上,汇成些许文字:褪去外衣,芸芸众生,皆如此般,尔等何恼之有?众皆哑之、愧之,而那丑佛亦喜泪盈盈,感之、敬之! 多年后,重温此事,亦感慨颇多,虽则余弗信神佛之言,穷其一身!(作者系人文社会科学系2009级学生) 学会倾听 ★海涛 在夜阑人静的雨夜,你独坐不眠的窗前,放飞所有的思绪,让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无边无际的雨声里,那种对世界的拥抱与投入,就是一种倾听;在风送落叶的秋林,你独立于万木千条之中,胸怀一份眷念与沉思,手握一捧秋之淡远与静穆,那种对季节的挽留与钟情,就是一种倾听…… 狄更斯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大自然赋予我们两只耳朵,却只给予我们一张嘴,这是否在暗示人们,上帝只希望我们讲出听到的一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上帝所希望的那样少讲多听,世间就会减少许多纷争。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更多的时候,是人人都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诉说不休,无暇顾及其他。因为缺少倾听的耐心,人群中就多了隔阂而少了沟通,孤独和寂寞、失意才会像感冒一样流行于大街小巷。 不少母亲在面对牙牙学语的孩子时,都特别喜欢倾听也特别善于倾听,哪怕孩子的话说得很含糊,别人都听不懂,但她能听懂;哪怕孩子说得结结巴巴,别人都听得很不耐烦,但她会极其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因为她的胸中溢满了浓浓的母爱。 倾听确实跟爱有关。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中写到:如果还有机会陪父 亲返乡,我会一路听他说话,不厌烦;我 会固执地请他把当年的经历完整地复述 一遍,我会拿出笔记本,一边记录一边用 一种认真到不能再认真的态度,聚精会 神地听他说每一句话,仿佛在采访一个 超级大国的国家元首……深深的爱和怀 念,催生了龙应台倾听父亲心声的渴望, 字里行间显露出一种抹不去的遗憾:父 亲生前,对他的倾听太少太少了! 还有一种倾听很诗意,就是恋人 间的倾听。沉迷在热恋中的人,对恋人 的每句话乃至每一声叹息,都会竖起 耳朵去倾听,甚至用整个心灵去倾听。 但这种倾听就像飘在天空的云彩,时 间的风会把它慢慢吹散。不少恋人在 冲进婚姻的围城后就会日渐麻木,在公式化的日常生活里,不再有兴趣去倾听对方心灵深处的颤动。 倾听朋友内心的痛苦,朋友的痛苦可能就会因此而减轻许多;倾听同事关于待遇的牢骚,同事的心理就可能因此而求得平衡;倾听路人对世态炎凉、人心叵测的愤慨,其善良的心灵可能会重新溢满温情……人生在世,我们不仅要耐心倾听来自同伴的声音,还有必要学会倾听大自然的话语——那些飞鸟,那些昆虫,那些树叶,那些风,那些水……它们发出的声音都是世间最美妙的音乐,多么值得我们用整个心灵去倾听啊! 懂得倾听的人,情感会在倾听中变得越来越丰富,思想会在倾听中变得越来越深邃,因为通过倾听,能把别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吸收到自己的生命中。人在倾听的时候,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都会像花朵一样绽开,阳光和雨露会使这些花朵变得更新鲜,散发出更多芬芳。 学会倾听吧,倾听是一种爱,也是一种美。(作者系《渝西都市报》编辑) 游南宫山 ★郭敏厚 今年五月,余随陕西省老教授协会考察团,游览了岚皋县东的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晨宿雨初停,天朗气清,教授心情俱佳。年青导游语多有误,老者莫不一笑了之。小诗为记。 秦鄙巴山余脉间,神工鬼斧有奇观。 闲云聚散峰展姿①,林海起伏花露颜②。 宋设南宫赐名号③,清遗僧体震人寰④。 难得教授心情好,一任导游留笑谈。 【注释】 ①此山系4.2亿年前火山喷发而成的石林。其峰如佛如仙,姿态万千。 ②山有奇花异草,如鸽子树、独兰花、紫杜鹃等,被誉为陕西的“西双版纳”。 ③ 北宋靖康年间,朝廷曾在此山设有行宫,名曰“南宫”,遂成山名。 ④清乾隆后期,弘一大师来此研习佛法。嘉庆25年,圆寂于山顶莲花洞。1979年发现其遗体,为我国北方现存唯一的“全身舍利”。现敬奉于“真身殿”中。(作者系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