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镜相:艺术≠美(上)
——访我院艺术系教师杨静
文章字数:1,887

★本报记者 赵英卓 学生记者 李玮莹 李姗 编者按:近日,欣闻我院艺术系教师杨静举办个人油画作品展,其艺术作品氤氲散发的清新、静美、韵味,给观者带来了心灵震荡、审美惊喜,和颇多哲学思考。在杨静的油画创作历程里,“艺术不等于美”是她孜孜以求的创作理念。杨静的这一艺术创作观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内涵?访谈中我们会慢慢领悟。 记者(以下简称记):杨老师,首先祝贺您的美术展成功举办!我们发现您的油画作品让观者流连忘返,特别是您在卷首语写到“艺术不等于美”,和我们平时认为艺术就是美不一样,您能给我们阐释一下这一艺术创作观念的内涵吗? 杨静(以下简称杨):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中光临我的作品展!我要说的是,我并不排斥美,但我认为艺术不等同于美。如果说艺术必须得美,那么艺术将会走入死胡同。我们回看很多著名画家的作品,例如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还有马蒂斯的《蓝色的裸女》,从纯粹的视觉美去看这些经典作品的话,它们确实不美。但是如果你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它们都是经典艺术作品,是杰作。我觉得艺术发展到今天,更应该从内在找到一种思想或者一种观念。其实,艺术不等于美,并不是说艺术不追求美,艺术是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表现,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正如我在卷首语里写的: 如果之前您期待的是一场娱乐视觉的盛宴,那么今天在这里恐怕要令您抱憾了。不管您认不认同,美学的发展已经跨越了理想美的时代,如果您是唯美主义的追随者,您尽可以选择把自己锁在艺术史X轴线的那个时空点上,但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人能够改变艺术史X轴向前延伸运行的轨迹…… 处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独一的标准或者模本可以左右当代人的审美思想与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混乱”、“混水摸鱼”与“无章可循”。透过各种艺术现象与形式,艺术思想和观念的价值意义仍然是艺术创作的内核,它不仅联线着艺术家个体的思维与神经,也关照着这个时代与社会的脉搏,体现人性的价值与关怀,这也是艺术的责任与价值。故此,艺术除去“美”还有“真”与“善”。即使“唯美”,也不能成为“空洞”和“伪美”的代名词。美国当代艺术批评家丹托说:马蒂斯的《蓝色裸女》是幅好作品,甚至是幅杰作,但有人说它美,则是一派胡言。 艺术史发展到今天不可能与哲学失之交臂,而装置艺术则成为当代最具表现力的代言形式之一。此次展览出现一些利用现成品的装置作品,这些生活用品被赋予了艺术品的身份,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作品是我的原创,但我却不是第一个吃此类螃蟹的人,马塞尔·杜尚是鼻祖,慧智使他成为先知,以至于半个世纪以后的人们才能领略他的风采与睿智,但他对现成品转化为艺术则有着一定的严格标准。 记:您说艺术需要精神的力量,而且不应该一味地强调技术,那么您觉得应该怎么样去用艺术表现主题和精神内容呢? 杨:我觉得有两个途径:一种是向里的寻找,另一种是向外的挖掘。向里的寻找首先你就要了解自己,而且要用沉静的内心去修行去感悟;向外的挖掘就是要向外界学习,眼界要高要开阔,要善于向大师学习,向那些有修养的艺术家们学习。内修加外炼,你的作品就有品了,你的画就有了灵魂。否则的话,就像美女,你的外表再美,但你内里没有多少东西,第一眼看上去或许会感叹一下,但是再品就索然无味了。 记:看了您的作品,发现您很善于用普通的生活物品表现丰富的意象,那么您的作品所表现的这种意象是向内发掘出来的,还是向外学习来的呢? 杨:我觉得如果你对生活没有感悟,这些意象是表现不出来的。艺术本来就是来自生活的,你不可能凭空想象出这些东西。就像我做的这些装置艺术,它们的素材都是很平常的,但是却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可以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未完待续) 杨静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商洛学院艺术系高级讲师,长期从事油画艺术创作、教学与科研工作。师从著名油画家、博士生导师郭北平教授,创作方向为“意象油画创作”。曾参与并负责西安高新区“油画原创艺术基地”的调研及筹建工作;2008年7月,于西安“一0壹·艺术区”画廊举办个人油画作品展;先后参加美国思班艺术基金会举办的“絮语·西安女性艺术家邀请展”,“水土服不·中法艺术家交流”艺术作品展暨学术研讨 ,成都“她视界,国际当代新锐女艺术家邀请展”,汉城“韩国国际艺术博览会”,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蔓延”城市风景当代油画作品展,“亚洲国际当代艺术展”,以及“第三届中国美术院校师生油画作品展”等。部分艺术作品曾先后被美国思班艺术基金会、西安艺术中心、西部美术馆、798艺术画廊、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教育厅等国内外艺术机构、行政企事业单位以及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内外友人及艺术收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