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内容
文章字数:4,093
美国学习的体验之三 信仰的力量 ★李玮莹 到美国一个半月后,我们接触到了一个华人的基督教会组织。每个星期五我们都会到教堂吃晚餐,然后学唱圣歌,还有听别人讲圣经。教会里气氛很好,有来自中国各地的留学生还有当地的一些华侨,他们对我们都十分亲切友好。 我们在教会里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Ale就是他们中的一个。每次我们从教会回家几乎都是他送的。他很热心帮助来北卡念书的留学生,每个学年他都是host  family的一员,时常让暂时没安顿好住宿的同学在他家住。他感叹这些学生们的变化,但也总说:“中国的这些学生你看着他们什么都好——成绩优秀,学习努力……但是就是觉得他们身上少了一样东西——你仔细看看才发现,原来他们没有宗教信仰……” Alex口里常说的信仰两个字很深地触动了我,我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失落。信仰意味着什么?人们碰到这个问题似乎都觉得毛骨悚然——没有了追求的动力,没有了对自然的敬畏,没有了一切的束缚和终极目标的向往——生活还能继续吗? 我并不常思考关于信仰的问题,可是一到美国我却不由自主地去想它——在“基督”的帮助下,我们收到了无数好心人的帮助——从家具到聚餐到出游……我不得不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美国人拥有了如此友爱包容的心?在我们几个中国学生向四处求援的时候,在我们节俭地吃着辣椒拌面条的时候,当我们因为没有车像笼中小鸟困在房里的时候,只有他们在最及时的时候向我们无私地伸出了友谊之手。他们的帮助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深深震惊。 Alex送了一本书给我,书名叫《游子吟——灵魂在召唤》,作者是一个华侨教授。这是一本讲如何相信上帝的存在,如何找到灵魂救赎的书。我记得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圣经》不迎合人们想靠自己的善行而得救的心理,严厉谴责人的罪行,指明人类无法自救……耶稣宣称,他本身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基督教不仅教导基督徒行善,而且借着住在基督徒心中的神的灵(圣灵)的引导,赋予基督教徒行善的能力。基督徒的一切行动不是自己‘做’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是在自己身体中神所赐予的生命的自然流露。” 看完这段话我的心里很平静。我闭上眼睛,反复思考这话里的意思。很多人说现在我们正在从信仰的空白中走出来,但仔细一看是这样吗?人们是从信仰里“走”出来了,因为他们似乎已经忘了信仰,都只顾一个劲地投机取巧,然后把所有社会问题笼统归咎为市场经济和法律体制的发展不完善。信仰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源于对生命价值本身的探索与思考,扎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需要一种潜在的力量去支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幻想。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不会轻易放弃梦想,才能勇敢地去追求、创造。 每个人的内心都期待一次灵魂的呼唤,只是我始终觉得这样的呼唤可遇而不可求。曾有人问起我看这本书的感受,我的回答是,我感到了信仰所承载的一种力量。我始终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去形容这种信仰的力量,我所能想到的是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女孩在一片长满向日葵的地里笑着奔跑,向日葵金光灿灿,太阳挂的很高,只在一旁静静俯瞰着大地。 信仰的可贵在于她所能赋予人类的自由。它给你强大的精神底线,让你去欢呼去追求,让你去爱去奉献……或许只有当你不经意回首的时候,你才会惊讶于造物主的伟大与智慧——人因为活着才有了信仰,也因为信仰才有了生活。(作者系外语系2010级学生) 莫斯科不相信 眼泪 ★十七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 “我将摧毁一切障碍”,在卡夫卡的手杖上刻着“一切障碍都将摧毁我”。我曾经以为自己是巴尔扎克,可后来我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卡夫卡。 曾经的日子里,总是对于遥远的一切显得既陌生却又亲切,妄想着双脚奋力奔跑,快乐开始飞翔。但慢慢的,似乎人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会习惯,然后慢慢变得不再有太多的触动。就如同面对虚无却强大的世界一样,一切的障碍都将摧毁自己。 我将自己从臆想中拉回来,在周遭的现实中,原来岁月真的是最伟大的魔法师,它令一切看起来杂乱无章也平淡无奇,但回眸一瞥,却又真实地在日子中留下了动人心弦的篇章。时间会把一座城和一个人埋的很久很深,我惊讶于自己竟在莫斯科已经度过了六个春秋,也许正如俄罗斯人所讲“莫斯科不是一个城市,莫斯科是一个世界”。这样的感同身受,每当我独自走过红场的时候,似乎便可以触及。而关于红场本身,早已有了太多太多的的喧嚣与雄壮。沙皇为它命名为“美丽的广场”,红场是简单而又美丽的,可这份简单却承载了俄罗斯千年的历史沉淀,点点泪痕,斑斑血迹。如同这古老的城池,经历了八百多个寒暑交替,年复一年。坐看熙来攘往的繁华起伏荣辱跌宕,却始终一言不发。 蓝天白云,高塔尖顶,红色的墙面和冬日的雪阳。我看着瓦西里大教堂的圆润华美,就如同俄罗斯的少女一般别有情怀。也许红场真的是太美了,要不然当年沙皇也不会因为过于迷恋这里而想要独自去享有,甚至还不惜弄瞎了建筑师的双眼。 除去原本的美丽,红场一年一度的阅兵式也使这里一次又一次的成为世界的焦点,俄罗斯人从中看到了往昔的霸气,美国人从中看到了久违的威胁,这让原本简单的红场也早已习惯了宏大的军队,习惯了轰鸣的坦克,习惯了激昂的人群。这里的空气中总是夹杂着些许的寒冷,漫步红场,让人不自觉的诧异这里的肃静,偶尔有戎装的老兵伫立在广场中央,来往的人们脚步匆忙,我哼起一首老歌,独自走过。 这里的天很蓝,有着牛奶一样翻滚的白云,就好像倔强的纸花,开在寂寞的天庭。一旁的莫斯科河缓缓流过,河水中漂浮着家园,若隐若现,就如同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39号教室中飘出的时断时续的琴声。人们深爱着莫斯科,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此刻正安睡在红场西侧的列宁。莫斯科保卫战使得纳粹疯狂的进攻止步,无名烈士墓前五星火炬喷涌而出的火焰自建成之日起便从未停歇,英雄老去,但不屈于捍卫却长存。“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每每想起十月革命的诗句,便会知道,列宁竟是如此的钟爱这座城市。 这座城市值得深深体味,它意味深长,每一次的停驻都是不一样的感受。对于我这样的中国姑娘而言,有着那样多的熟悉感,战友,曾经的老大哥,当我们吟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浓郁的风情便弥漫在空气中,曾经的父辈们在歌曲中消逝了青春,这青春走遍故乡所有的黄昏,就如同北京的老莫餐厅一样,那里浓缩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漫长回忆。 远在六千公里之外,连时间都放慢了脚步,整整停止了四个小时。我似乎又让自己的思绪开始天马行空了起来,也许真正的行走与体会远远不是驻足,而是远离被动的喜好与谄媚,远离喧嚣与麻木,道理很简单,人群之中最孤独。其实莫斯科远不是一个世界,莫斯科只是地球上的一座城,而地球也不过只是天上的一颗星。 无论是坚强的巴尔扎克,还是脆弱的卡夫卡,这些似乎都不再重要,我依稀想起来儿时看过的电影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卡捷琳娜痛苦不堪,她忍不住跑到朋友家里痛哭流涕,柳德米拉对她说:“别哭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现在不该哭,而是该行动。” 说得多好啊,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还在继续走着,还在继续挽着八十八个黑白精灵的小手,徜徉在俄罗斯漫长的国境线上。在路上,尽管孤独,但我们终将不会一个人独行。(作者系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研究生) 口袋里的花园 ★刘文奇 阿拉伯有句谚语:书是口袋里的花园。每当拉着朋友欢快地走进图书馆,我总会想到博尔赫斯的诗句: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朋友却抱怨开了:“每次来都像被奴役似的,磕磕绊绊背那些晦涩的英语与诗句,简直枯燥乏味”。我扭过头不以为然的看看他,便递过一本书去,“读读这个吧”。于是便听他高分贝反抗似的读到:“那些讨厌的星星,把他们一一扑灭吧,把月亮也包起来,太阳把它干脆从天上拆掉……没有一个东西看上去还有丝毫的用处!呵呵……”朋友笑了说:“经你这一点拨,我忽就想起一句古语来了,说是‘两个人从监狱的窗口向外看,一个看到星星,另一个却看到了泥土’,你看这像不像现在的你和我?”我摇了摇头笑着又发问了:“你看,现在这室内最美的阳光在哪儿呢?”他自信满满的指了指自己心口的位置,不料我点了点头,却又摇了摇头,因为我另一只手正指着他手中的书。 轻轻地打开那半亩方塘,激扬的文字便跃入眼眶,犹如心灵旅行一样,淡泊恬静,畅快澄明。坐看春花秋月,清风流水;静享诗情画意,梨花带雨。抛却纷繁功利,忘记争强斗狠。让精神在书中发育,让心灵在书中成长。生活幽雅,于浓浓的诗意中到达世外的境地:顿悟横看成岭侧成峰,笑谈天光云影共徘徊。总是山重水复,却又柳暗花明。让那槁木死灰的心灵枯木逢春,让那彤云密布的天空万里无云。于一开一合之间,已将两个世界呈现。人们在这里释放、休憩。幽幽松竹,潺潺流水,蜂拥蝶至,落英缤纷。穿越这心灵的绿地,失路之人从这里将荒凉抛弃,经历大雪纷飞,于枯木逢春之时,化腐朽为神奇。陶醉在书籍的海洋里,我们将世界各地游历:从卢浮宫,到凯旋门;从青藏高原,到长城万里。我们会际遇很多人:从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到拯救民族心灵的鲁迅。如果我们愿意,还可以将马克思和哈利·波特一起慰问,到处都有意外的惊喜,到处都铭刻着真善美,臣服在一位又一位思想君王的脚下,而后又厚积薄发的仰望着,向巨人肩膀上攀爬。看那花雨缤纷的故园,看那被文字锁住的茫茫大海千百年的波浪,看那被封印了的薪火是如何冲断“铁链的捆绑”,看英雄们穿透这纸张,穿越时光,在今天将历史的爱恨情仇交相奉上。直至看到那桎梏人思想的金科玉律是如何被摧毁。那禁锢人的藩篱是如何被碾碎,最终,彻彻底底地冲破那羁绊束缚的牢笼,任欢快的骏马于自由之疆纵横驰骋! 史迪尔说:“用你的胳膊抱着我,就像日晕抱着太阳那样。”而从那爱不释手的书籍里,让人找到一种归宿与满足,驱除掉内心的愚钝与思想的尘土。拥抱书籍,就是牢牢掌握那使我们伟大和幸福的工具。逸兴壮思,时时充电,将精神盛宴一顿顿饱餐,生活倍感充实丰盈,内心也分外的喜悦欢畅。轻轻地合上那半亩方塘,让尼采继续做他的太阳,让莎士比亚仍躺在他的摇椅上,让不朽的性灵之火永远凝滞于我们小小的手掌,让我们柔弱的心房放射出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安然静睡,在美丽的梦中,带着浓重的书卷之香,感知花雨纷飞,回味余音绕梁。只是在翌日,那梦醒的清晨,仰望窗外的阳光,依旧很明、很亮…… (作者系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2009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