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章字数:1,759
2002年4月15日,《商洛学院》的前身《商洛师专》正式创刊。今天,院报将满十周岁啦!就像一个人从蹒跚学步的童稚步入成长期,十年间院报经历了创业的的艰难和成熟的不易,个中的酸辣苦甜惟有过来者最清楚。十年,3600多个日日夜夜,院报在多少关注的目光中,在许多不眠的苦熬中,在赞许的肯定与关爱的批评交织中走过来了。虽然要说爱它不容易,但毕竟它是承载了我们精神家园的一方净土。 “是非经过不知难”“十年修得同船渡”。学院的十年,我们迎来了办学层次和规模的突破性发展。作为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院报身历其境,始终不离不弃尽力鼓与呼。办报的十年,硬件和软件都有了显著提升,报纸的面孔一再刷新,刊物的质量也得到省内行业学院广大师生的认可。而作为院报的历任编辑、记者、作者们,更是付出了并不全为人们所知晓的心血与汗水。十年炼报,炼出了一批批矢志不渝的报人,炼出了一种高度的负责精诚服务的精神。有了这张小小的报纸,商洛学院人就多了一份精神寄托,院党政就多了一条与师生和社会沟通的渠道,这所高校就增添了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口。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抚今追昔,院报更加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十年历炼,对于一份报纸毕竟还显得稚嫩,对于在高校传达党政意志,反映师生呼声,服务育人之本职能的媒体而言,进步和差距都是显而易见的。办大学难,要办好一份大学里的报纸以及广义上的传播媒体也不容易:上级的要求严,受众的胃口高,局限性也不少。但作为院报,作为党委领导下党政的喉舌与师生的心声,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一家媒体,我们只有肩负乘势而上执着进取的责任,而无激流勇退消极无为懈怠的托辞。院报要以新姿态、新风貌迎接下个十年的新挑战,努力打造成一方师生所喜爱的精神家园,向关爱它的大家交出一份新答卷。(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院报要善于传达阐释办学者的意志。这种意志,集中体现了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体现了作为承办者——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的办学理念、思路、策略和手段,体现了承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高校的神圣使命。做好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宣传工作,是院报党性原则要求的第一要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当然,在如何准确、及时、生动地宣传学院党政活动方面,院报还有改进、完善的很大空间。要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既体现党性原则、又遵循新闻规律的新方法,新途径。 院报要善于推介学院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学院自身办学实力的增强是提升社会竞争力、影响力的根本,但处在当今信息发达的时代,既要做的好又要说的好。二者不可偏废。院报要着眼全局,站在院内外、省内外甚至全社会的高度,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及时总结和推出具有学院特色、代表学院发展的新人物、新经验、新成果;深度发掘、宣传成长在师生中、活跃在学院内外的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用这些鲜活而富于感染力的新闻素材激励师生,影响社会,使学院更好地发挥育人和服务地方的重要职能。 院报还要善于倾听和传递师生的心声。办学在于知心,知心方能育人。高校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属于知识分子或准知识分子。倾听师生的呼声,为师生说话,替师生办事,为师生服务,既是高校优良的办学传统,是党的宗旨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弘扬党优良作风的要求。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有自己得天独厚的工作优势,有一支活跃在一线的记者队伍,有理由有条件协助院党政和相关部门密切与师生的联系,缩小干群、师生之间的距离,与“三问”“三解”活动配合起来,经常性地提供有价值、真实可靠的来自学院基层的信息,利用报纸的版面适时、适度地刊发一些群众的意见建议,使沟通多一些渠道,少一些障碍,使解决问题的工作多一些成效,少一些阻力,以增强学院的凝聚力。 院报要在新的十年创造佳绩,还要善于打造一支过硬的高素质的报纸记者与编辑队伍。实践证明,包括报纸在内的高校的新闻工作队伍,应当实行专兼职结合,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主体的办报路子。办报的目的也是育人,而抓好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技能的训练提高也是育人,这是一个双向互动式育人的事业。院报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总结、完善已有的做法和制度,在带出优秀队伍和办好刊物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迈出新步伐。 我们期待、相信并祝愿《商洛学院》报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