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内容
文章字数:4,631

遗落的心事 ★陈卫香撑一把油纸伞,走在雨的傍晚长满青苔的石板,委婉着浪漫寒山寺旁乌篷船,徘徊了千年在如画的江南,默咏唐诗一篇凋落的杏花瓣,摇曳我的牵绊清明细雨湿青衫,回忆被墨染乌衣巷里转个弯。谁把琵琶弹吴侬软腔一段,再烫一壶温暖一曲馨香随风远,我梦入江南遗落的心事,谁捡了不还古老的墙上蔓延的藤蔓慵懒地爬满,记忆中纠缠风萧萧兮易水寒,望灯火阑珊遗落的心事,谁捡了不还石桥下的那一盏月牙湾却遗憾打捞不上岸 (作者系院团委教师) 部落歌者 ★陈 敏 那年,我在秦岭山中跋涉数日,寻访一个“有思想的”知青部落。在一个名为三要的地方,我碰见了一个人。他唱《走西口》,唱哭了一村子男女老少。 我不得不停下脚步,审视这个歌者。 他是个低矮的男人,长着一张瘦骨嶙峋的脸,两个颧骨高耸,眼珠子向外凸着,猛一看怪吓人的。 于是,便从一位老乡口中得知,那个“有思想的”知青部落就存在于此。当年那个伴随牛奶一起从山林里汩汩流出,滋养着整个知青界的牛奶场已是人去林空。那些挤奶的“有思想者”们已经出山,有的成了学者,有的当了专家。 他是个流浪歌手,也曾是部落中的成员。没有固定住处,蹲过牛棚,坐过监狱,身体由于过度摧残已经畸形。这里有他的亲戚,他常年来此养病。 据说当年由于他歌唱得好,能让一些动物着迷,于是被定为“牛鬼蛇神”。他的腿都让人打折了,手也不灵活,吃饭夹菜都不方便。以前他的一双手又细又长,能拉一手小提琴。现在看来是不行了。不过,牢狱之灾没有毁掉他的嗓音,他的歌声依旧动听。他一路沿黄河边唱来,他停下的地方,只要有歌声,水里的青蛙就会探出头来听。从他唱腔里唱出的每一首歌悲壮凄婉,人们听着听着就会禁不住地落泪。 老乡的话如同歌者迷醉动物的歌声一样吸引着我。让我禁不住走近他,当晚就和他住在同一个小客栈里。 可一到晚上,他就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安静。他沉默着,一声也不唱,让我丝毫没有办法领悟他在唱歌方面的天赋。他没心思给我表现吧。这个我不怪他,他瘦骨嶙峋的脸让我心生怜悯,而他喋喋不休的嘴巴发出的声音不是唱歌,而是唠叨。他给我唠叨情感性的细节故事。他说他躲在这个部落,就是想让她容易找到他。他坚信她一定能来。 他说的那个“她”在他语言的描述中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眼前。 她是他插队时偶遇的某一县剧团女子。在一次文艺汇演中,他们俩合作的《走西口》唱哭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在舞蹈表达上,她比他更注重风格与气质。她甚至能光着脚丫在田间地头一连舞蹈数小时不停歇。 在他的单身牢房里,她偷偷用舞姿抚慰他,那是他们俩独有的语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只有他们俩才能懂得其中的真谛。不过自从他被绑,拉进刑场假枪毙后,她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他说她一准被吓着了,或者以为他已经死了。 说到这里,他稍作停顿,便坚定地转折:“我非常挂念她,你知道她在哪里吗?我很想见到她!”那不可遏止的激情与突然提高的语调几乎是叫出来的。他的眼睛愈睁愈大,两个眼珠子似要迸射出来一般。那种神情很快又变成了一种坚毅与刚强,如同决斗前的神态。 那一夜,我们俩男人抵足而眠。他一直捏着我被臭汗浸染的脚趾头,一夜都没丢手。 林区空气异常地好,我一夜无梦。黎明时分,一阵低沉的歌声让我在迷迷瞪瞪中睁开了眼睛。那是我一生从没听到的一种声音。它来自灵魂深处。超越了任何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情感。 我正在领悟其本质的时候,他突然停了下来,发问:“听说每天为你牵挂的人唱一百遍歌,她就会有所感应。你相信这一事实吧?”他坐了起来,目光盈盈,如柴般的手指紧紧扣住我胳膊。我的眼眶顿时盈满了泪水,憋得鼓胀鼓胀的。 我必须离开此地履行新的职责。我得离开他,心里顿时沉沉的,想不出安慰他的话,只是敷衍着,她一定能来找他。并承诺一定帮他找找他心目中长久牵挂的女子。 若干时日后,我还真的打听出了那个歌者心中的女子。而结果是我不曾料到的。她嫁了人,有了孩子,她对他的记忆几乎很模糊。或许,他在她心里只是她在舞台上的一个搭档,戏演完了,幕就谢了。而他一直没走下舞台。 他是否还在唱着人生的独角戏呢?或许依然藏在秦岭的密林中看星星,秦岭天空里的星星,格外的明亮,格外的大。而属于他的究竟是哪一颗呢?(作者系中文系教师) 沐浴春天拥抱希望 ★刘阿辉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拂面,像母亲的手轻触婴孩脸般温柔,在这如斯温柔的东风里,心情像极了绚烂的迎春花。在这淡黄的清香里,我看见希望像远行的火车,铁皮车厢是凝重的外衣,藏在外衣里的便是调皮快乐的希望。希望是一种的信念。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是复苏的季节,鸭子在湖里嬉戏,欢呼雀跃,像极了欢快的采莲姑娘,荡漾水波涟涟,渲染层层春意。花草虫鱼,水波潋滟,远山近寺,都在诗人的画里嬉闹,春是万物勃发的希望。希望是青春的力量。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春雨润物,像母亲为婴儿洗澡,洗净万物,绿了田园。房屋顶层的灰烬早已悄悄藏匿起来,我在这干净清新的世界里酝酿着一个美梦,美梦中有着希望的种子,深切地爱着坚实的土地。希望是一种成长。 大三了,考研还是工作?在这个岔路口,我们必须认真抉择,有些人却在这抉择里蹉跎了光阴。曾听到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对她的朋友说:“我现在的工作不错,去年考研差了3分,不知道今年还要不要继续考。我老是为这件事心烦,工作也不起劲。”朋友问她:“那你去年复习用了多长时间?”她说:“一个半月。”是啊!她用了一个半月复习考研,暂且不考虑结果,可是却用了近乎一年的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且它影响了现在的心情与工作。考虑自然没有错,因为生活就像《阿甘正传》里那样的描述:“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所以我们才会思虑万千,可是万事都有个度,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标准。记得某位老师曾如此对我们谈及考研:“你选择考研,是真的出于对学术的研究、对知识的探索吗?如果你仅仅是为了工作,那以后研究生毕业了,工作对你而言,还是个问题。” 是的,我们的选择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早已不那么单纯了。虽然生活很复杂,我想,追寻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人的理想有大有小,可是理想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是等值的。曾在书上读过一个故事,一个主人对他家保姆说:“你今天帮我把房子打扫了,我另外给你100元。”保姆却低声说:“我喜欢的是洗衣服不是打扫房间。”我之所以一直记得这个故事,是因当初读到它时,惊于洗衣服也能成为一种喜好。恰巧,你所不知道的事是,那些看似为了生计在做着你所认为的不值一提的工作的人,他们正在享受着生活莫大的乐趣。听从心声,也是一种选择方式。 我想,生活其实是个正方体,人不能只盯着它的一个面看,那样,我们永远看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上帝让人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也必会让人在某一方面短于他人。初中时,我有个同学,她学习特别不好,且这种“学习不好”是经过她千万次努力之后得出的结论,可是她做的菜特别好吃,她说她想当厨师,但她也会为她学习不好而苦恼。我对她说:“学习不好没关系,学习好的人不一定会都比你做的菜好吃,相信自己,你可以成为一名很好的厨师的。”所以,我们要看得见自己优于他人的地方,要乐观生活,要坚信生活。 大抵,职业在一个人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某一个阶段,所以,我们才倾注太多心力于以后职业的选择。可是,正方体的其他面就不重要了吗?我想,大学教育给我们的哪里只是对以后工作的选择,职业的定位。一个人的性格、个性、处世态度、处事方法等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后的工作。当然,我们认真选择了的生活,并为之不懈努力后,有时也不一定能和成功划等号,但努力一定是有偿的。以前看到过一个故事,有个人一直都想当作家,他给一个编辑社投了几十年的稿,都毫无结果。终于有一天他收到一封回信,信上说:“你的文章确实没有什么长进,但是你的字越来越漂亮了,你其实可以尝试做个当书法家的梦。”最后,这个人改变了人生方向,潜心研究书法,最终成为一位有名的书法家。生活有时就是这样,我们不一定能最终获得我们最初想要的,可是努力的过程,已是一种收获,总有一天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最喜欢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面包会有的,爱情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感受得到,春天终于摆脱了冬天的晦暗,她给了人们一个多么明媚的世界啊! (作者系外语系2009级学生) 牢 槛 ★林黛译 想要逃脱牢槛,必须停止画地为牢。——题记 京极堂系列之四 《铁鼠之槛》的发生背景是在一座不为人知的牢槛——明慧寺——没有记录,无人知晓的一座古老的寺庙。而就在这个古老的寺庙里,却发生了一起又一起奇异的杀人事件。这个寺庙里,都应该是无欲无求的、潜心修行的僧人,为何会发生与尘世一样的争夺? 在这座寺中,僧人们都潜心修行,都很急切地想要得到悟。但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才会误入自己为自己设置的牢槛,所以他们在悟的同时也进入了自己的牢槛,因为他们迫切地想逃出牢槛,所以不断地为自己画地为牢——因为,他们认为,有牢槛才可以逃出。 终于,真相大白了,一切都是因为牢槛。他们被自己的牢槛所限,也生活在别人的牢槛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牢槛,那个牢槛总是把自己给困住,因为自己很想逃脱牢槛的限制,所以总是不断地为自己画地为牢,又不自觉地陷入牢槛里面。 世人总是以为僧人是无欲的,可以凌驾尘世之上。但是僧人也是人,有七情六欲是正常的,无欲反是不正常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想要悟——为了悟而悟。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陷入了自己和世人所设的“悟”这座牢槛之中。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想逃出尘世的牢槛,所以总是自己为自己设置了一系列的牢槛。 我们一生都在追寻物质性的东西,而且乐此不疲,也总是想要追求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总喜欢勉强自己;总是在意他人的眼光,总是想要达到他人心目中的神明位置。最终,在生命的尽头,或如意,或失意,又有何不同?都只是一些尘埃罢了。若必定要说不同的话,那就只有“悟”了吧。有些人用一生的时间来达到悟——逃出牢槛——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他用一生来追求自己与他人都想让自己拥有的东西,可是到最后,他才发现,他是为了自己的追求而追求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失去了很多,或是亲情,或是友情,或是爱情,或是最初的自己。他们在要离开尘世的那一刻,停止了为自己画地为牢;他们用一生的时间来证明——自己错了。在最后一刻的彻悟,应该是最能让人高兴和兴奋的吧。 最后一刻的彻悟,是用了一生的时间。一生都在不停地为自己设置牢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却又要亲手把他给摧毁。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是没有什么可兴奋的,那是应该感到可悲么?不,不应该。因为他最终逃出了牢槛,得到了悟。 而我们呢?却还是呆在我们的牢槛里。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还是会自不自觉地陷入我自己或者是别人给我所设的牢槛之中。我总是想得到一些自己没有资格拥有的东西,而那些东西也因为自己的疯狂追求,最终离自己远去。我不仅一次为此感到遗憾,却无能为力。原来我一直在画地为牢。 一直以为,只有为自己不断地画地为牢才可以逃出牢槛。但是我忽略了一点:我们在为自己画地为牢的同时,不自觉地进入了牢槛,而不是逃出牢槛。 停止画地为牢吧!一点一点地走出牢槛,一点一点地渐悟,然后彻悟。 (作者系外语系2011级学生) 党建斌古诗二首江畔春雨细雨织透商洛山,春风轻揉丹江岸。浮鸭戏水催渡早,风皱湖面碧如蓝。黄莺枝头鸣新柳,归燕檐下把泥衔。黛色一路花上树,斜烟几处云水间。游龟山逸春龟山览层峰,低枝浅墨似画屏。双乳暖阳金凤雨,仙娥雾开一片红。石梯铺就行人路,憩亭笑语绕萝藤。高车四皓成往事,商州崛起乘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