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张景书深入蓝田、富平调研“商麦5226”
文章字数:832

本报讯 (记者 赵英卓)临近“三夏”的关中大地,麦浪如潮,丰收在即。5月29至31日,院长张景书在副院长陈永庄的陪同下,深入关中平原的蓝田、富平,走进“商麦5226”试验田,观摩小麦的长势和品质,调研其地域适应性和群众反映情况。我院小麦育种专家于浩世,后勤服务公司经理李军庄,“商麦5226”项目组成员陪同调研。 张景书一行驱车越过秦岭山区,来到蓝田县狄寨镇,一下车就急切地赶往田间地头,观摩“商麦5226”的长势,和种植户拉起家常,关切地询问商麦成长情况。负责在蓝田推广种植的何世平告诉张景书一行:“没想到商洛学院的‘商麦5226’在关中还长得这么好!开始试种时我们还害怕有风险,现在 看来商麦很适应关中的气候和土壤,不仅适合山区坡地,也适合关中旱塬地。你看其他品种的小麦有倒伏的,但商麦就没倒伏的,颗粒饱满,穗大高产,抗病性强,就是干旱也不用浇水!” 在实地观摩和听取农户评价后,张景书说,看到“商麦5226”能在关中平原长这么好,倍感欣慰。小麦育种、推广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既要繁育出优质的品种,又要在示范种植过程中科学管理,要着眼于当地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研究育种,让农民满意,造福社会。他指出,试种初期要多做实验研究,渐进推广,一定要把好种子纯度关,保证拿到农民手里的是最好的种子;要规范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特别是要加大中后期管理,对种植户做好技术培训和指导。调研期间,张景书一行还观摩了小麦新品系“S01(6)—19”的示范种植情况。 我院小麦育种专家于浩世历经十载繁育的“商麦5226”,已取得了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陕西省教育厅重大产业化项目,并于2011年9月获得了商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造福社会,我院高度重视,已成立了以副院长陈永庄为组长的小麦种植与推广项目领导小组,联合商洛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农科所及各县(区)种子管理站等单位,以校地合作的模式推进种植与推广。2010年至今,“商麦5226”已在商洛六县一区、蓝田的白鹿原、关中的渭北旱塬、河南西峡等地推广种植100多万亩,翻越秦岭闯进了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