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文章字数:2,037
★郭英勇 辛建林 王霄飞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寄托,也是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为此笔者在工作之余走访了商州区监狱、商洛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等部门,就青少年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陕西省也相应出台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办法》。商洛市及各县(区)均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小组,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贯彻落实“两法”和“两办法”的氛围和环境。但由于种种原因,全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注度尚待提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矫治工作比较薄弱,教育挽救和帮助机制仍有待完善和提升。2007年至2010年,商洛市共破获各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02起,占同期破获犯罪案件总数的10%以上,涉案未成年人达704人。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犯罪低龄化。据调查资料显示,16岁以下青少年违法犯罪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49%,14岁以下违法少年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2、作案手法成人化。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呈现成人化倾向,不仅预谋性强,作案手法成熟,而且手段十分残忍,危害之大令人触目惊心。 3、侵财性、暴力性犯罪突出。抢劫、抢夺、盗窃侵犯财产的违法犯罪案件占51%,排列首位。其次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强奸等侵犯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案件占38%。 4、结伙作案明显。在批捕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占了62%。从结伙类型来看,社会青年易与有前科的人结伙,在校生易与辍学生结伙,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感染,互相提供信息、技术,作案的动因、能力、频度大大提高。 5、连续作案多。初次作案得手后,侥幸心理得到强化,以致连续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调查资料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原因。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一是逆反心理强;二是盲目模仿心理强,暴力网络游戏、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三是报复心理强,尤其是独生子女占有欲十分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采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得所需之物;四是讲“义气”,“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促使其做事不计后果;五是理性认识薄弱,逞强好胜,偏激任性,不学法,不懂法,在各种因素的“夹击”下,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导致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因素。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异,因而缺乏关爱及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使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应有的辨别是非能力,缺乏对事物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尤其在心理和情绪上极不稳定,缺乏理智,容易感情用事。 3、学校教育。应试教育强烈的功利性迫使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不尊重青少年的个体差异,忽视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再加上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和外界因素影响,也成为犯罪的主要原因。 4、社会影响。涉及未成年人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制品监管不到位,缺乏适合未成年人的文化活动场所、文化产品,大量青少年进入网吧、录像厅、歌舞厅、滑冰场等管理疏漏的公共场所,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不良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黄、赌、毒和暴力文化的侵蚀,使辨别是非能力弱、抵抗力差的青少年深受其害,客观上助长了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和蔓延。 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社会奖惩机制,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了使青少年不至于在家庭、学校、社会这座“立交桥”上迷失方向,就必须形成一种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使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达成一致,扭转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真正做到奖善惩恶,让赞扬真善美,惩治假恶丑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2、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特点,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心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室,正确引导青少年对学习、生活、就业、感情、两性、婚姻等问题的认识。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青少年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正确引导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使青少年在家庭中能受到正确的引导和关爱。广大家长应积极创建“文明家庭”,多与孩子谈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注重言传身教,与子女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充满爱意的关系,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4、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级各类学校应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的理念。 (本文系商洛学院科学与技术研究基金项目——青少年犯罪的归因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90602162000078>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