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内容
文章字数:3,527
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贺小巧 读完于丹的《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感悟于圣贤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完美应用,使我受益匪浅。 人与人之间的偶然与必然充满着太多的离奇,充满着太多的不可思议与敏感。不管我们曾经遇见还是错过,总有些人和事让我们难以忘却,总有些说不清楚的感动与放任,在我们定格的画卷里挣扎与游走。有时在想,当我们匆匆掠过巷尾与街头的时候,有没有一些人会在我们脑海里回放?有没有一些事物在我们内心盘旋?也许现实竞争的残酷,让我们彼此可以感觉温暖的人越来越少,让我们留恋的影子越来越少。余下的反倒是一群人或者一些熟悉与陌生的面容,他们要么是忧郁,要么是快乐,要么对己与他人充满着恐惧与怀疑。人是奇怪的,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也充满着离奇。认识不需要理由,彼此的共识共赏却需要太多的个人魅力与灵魂色彩,这就是我内心深处对朋友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生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完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论语心得》里的交友之道告诉我们,要交正直、坦诚、见多识广的朋友,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自己有什么样的风采,自己在朋友圈子里究竟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究竟自己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所以一个好人,他可以是一粒种子,可以激化整个朋友圈层,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一个最友善的世界。 朋友就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与之的差距。因为她们都是你的好朋友,必有可取之处值得我们深寻。我们每在情绪有变化的时候都会去找朋友倾诉,如不把握好分寸,娓娓道来,即便是好的朋友,也会反感。“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我最喜欢的交友之道。“淡如水”就是无所求,无所求的朋友很难得。我们不妨闭起眼睛,将所求的朋友一一删去。最后还有几位是真正无所求的朋友呢? 著名诗人舒婷曾说道:人到中年,友情之树日渐凋零。这话说得虽然有点痛心,但或许确是一个真的事实。青春年少之时,不懂生活之艰辛,与朋友们什么事都做,什么玩笑都开。一旦到我们成年懂事,该担起需要我们担起的担子时,我们便被艰辛的生活不断地拉向两边。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相聚也逐渐变成了一种奢望。 我一直游离在很多圈子与圈子之间,没有深入,也没有远离,只是试图要在这之中保持一种舒坦的距离,保持各自的淡然,以此获得更多的自由。那些人生活在一个密实的空间里,无法保持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过近或者过远,生活都会显得失衡和无序,却热闹非凡,这是我对我最深爱的朋友的眷恋。 关于交友,我想用余秋雨的话作为结尾吧! 来一次时间,容易吗? 有一次相遇,容易吗? 叫一声朋友,容易吗? 我们只能学会珍惜!(作者系人文社会科学系2011级学生) 白露清秋 ★张春波 从节气上讲,立秋的秋、处暑的秋都还挣扎在“秋老虎”燥热之下,而只有到了白露时节,我们才能感受到那种明净、爽朗的秋天。“白露为霜,秋日静好”,在萧萧落叶里,在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边,在深院的寂寞梧桐下,清的秋,静之思。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气温渐凉,夜来草木上可见到白色露水的意思。以往在乡村生活,白露一过,清晨田间地头的蔬菜草叶之上,便布满了晶莹剔透的露珠,或平躺叶面,或悬挂叶尖,或流淌茎干,煞是好看。入夜,一丝丝沁心的凉意缓缓袭来,有点秋夜凉如水的感觉。 李贺曾作诗:“月明白露秋泪滴”。可见,唐代的白露时节早已是晨露悬叶、雾锁重山的美丽秋景了。岁月飞逝,但月光仍如唐时的一样皎洁、明亮,光映着历史也光映着现在。然而,如今因为温室效应等原因,只有到了白露之时,才迟迟引得秋的来临。这晚到的节气连同那清澈如水的月色,刹那间将秋风裹挟而来的秋意,漫天漫地铺陈开去。缕缕月光如纱似水,在清新而又湿润的空气中流淌,洒向那些被夏天的烈日煎熬得舌燥唇干的万物,抚慰着它们干枯的表皮与烦躁的心灵。 白露锁清秋。从此,风轻、云淡、天高、水长。对于秋天,我记得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曾经读到过这样一段富有想象的描述:“以心绪对应四季,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这样的场景,有着迟暮的温暖,像母亲脸上布满皱纹的笑容,盛开在黄昏里,不惊艳,却散发着内在的光芒。 白露含秋,那晶莹的露珠折射出诗意般的韵味。这个季节最为写意,它兼有水墨的浓重与工笔的细腻。阳光很亮,明晃晃一大片,但不燥热,仔细分辨,竟见纹理,丝丝缕缕,照得行人心生暖意。即使没有阳光的日子,秋风也解风情,临高而站,衣袖被风鼓起,清风满袖。只有秋天的风,才称得上一个“清”字,也只有秋天的风,才可以还人一份清爽。 白露以它特有的方式和言语,释放着它特有的清秋之韵。我闭上眼,贪婪地呼吸着甘若薄荷的秋意。纯净的露水,清洗着季节的思路,使我的思维和灵魂从夏日的浮躁桎梏中重新复苏,一切的憧憬都步向了丰腴和成熟……这白露中的秋意,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当时只道是寻常 ★袁侣燕 天幕已明,阳光淡而薄,铺于尘路,暖着心房。从那时起,看什么事都像是穿越在古城墙的脚跟,或者某小城里巷子的长廊。不经意间回头,脸颊上竟是满足的微笑,脚底下是真实的光阴。自己越来越变成一个从容的人。或者是因为懂得能够与文字惺惺相惜,进而除去了内心的死角,然後静静地面对世间人事。如此心态,正如纳兰一句“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人生中很多的本以为过不去的过去,到很久以后也只不过“寻常”往事罢了,无关风雨流波,亦无关人事情殇。有关的,只是岁月。 凡心所向,皆是虚妄。从来回的路上,我们仍旧做着自己。败了蒙着头大睡三宿,开心了大声喧笑,难过了嚎啕大哭,然后冷静下来,自我收敛,沉淀内心,这是我渴求的心境。对于人世险阻沧桑,不是不懂,只是柳岸观花似的那么一瞧,两目淡然而已。纳兰,不止被我千百次提起。这个人儿,总是愁心漫溢,恨不胜收。而我总觉这样的人是受不得半点委屈的。有太多比他委屈的人,布衣终生,并且仰人鼻息的生活,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行走于灯光颓迷的小巷,不远处莺歌燕舞,灯红酒绿,那是另外一个远离俗世之地,一个终身也攀附不进的世界。 青衫湿尽,也不抵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永远只能看见开始,却猜不到结局,所以便希冀一切只如当初该有多好。纳兰是看见了地老天荒的,在他的词中。可他太软、太绵,所以死的太阴柔、太飘渺。他不经风雨,所以经不起宦海浮沉。他活得太短,所以死得太快。但我唯一怜惜他的清高与孤傲,爱他满腹情深。而对照自己,虽是女儿之身,却也悉心相仿。若得一人相随,定字字情真,句句意深。只是世界太大,这段相逢的戏唱得太久,属于我的主角还在幕后犹疑。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人生一醉,并非全醉。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怀抱着断崖独伫的寂寥。就算满城中欢笑声声,也抵不过心头温暖的小窝。文人们的情太泛滥,才让他们总领悟到种种“切肤之痛”。我若为文人,也必定难逃此劫。只是真情练达才能文章呢。心中时时会回忆起那些不期而遇的瞬间,相遇无非两种结果。第一,毫不停留的擦肩而过,这是陌生人的迹象;第二,认识,打招呼,是熟人或者顶多算认识。而我们哪一种都不属于,可是再相见,旧时被封锁的理智,又掀起波澜了。其实爱一个人,到了深处,才更懂得宠辱不惊,才更懂得若无其事,才会觉得无语可表、无话可说,才更会明白平淡中见真的底蕴。人生更像一场艳遇,走进去看见繁花漫天,灯下美人如玉,一觉醒来,发现不过红楼一梦罢了。红楼之梦的结局,我们该黯然了吧。最终的最终,所有寻常之人也只愿不被惊、不被扰,在坟墓里安然睡着。但我们不是圣人,做不到清心寡欲。一场花事,荼蘼心动,却永世难忘。而我又该怎样面对这样一种滋生已久的感觉,从不轻易动心动情,因为怕一动就会要了我的命。但奈何心不由己,更做不到相忘于江湖。 忘记了最初是一种怎样的际遇,可是,我知道因为有了轮回,我们微薄短暂的生命才有了希望。今生难了的夙愿,可以留于下世,对你难解的纠缠,也可以自解为:是你上辈子欠我的。三生,与迷信无关,与信仰无关,我只是需要一个理由,许自己一个期限,可以在等待时更坚定,更义无反顾。 (作者系外语系2009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