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线是应用型人才培养
文章字数:3,500

★赵英卓 杨天乐 记者(以下简称记):刘院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当前全校上下都在围绕怎样建设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主题展开大讨论,张景书院长在 《怎样建设好应用型本科院校》专栏第一期,已经撰文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主要任务和重要使命等方面作了深刻论述,为大讨论起了步开了局。今天,我们想请您谈谈在教育教学领域如何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办学定位。首先,请您谈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内涵。 刘院长(以下简称刘):好的!最近我校正在进行 “怎样建设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讨论,我觉得这是我校发展历程的重大战略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前提基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落脚点和结果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内涵是学校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首要的是各个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要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方案遵循分类培养的原则,反映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塑造支持服务于社会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实际工作的践行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须要学校中心工作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具有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识和能力,各职能部门有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识,学生自身按应用型人才规格自觉学习和塑造自我,以此建立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 21世纪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教育部合理布局高等教育,并转组建了一批高等院校,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运行过程中,各高校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子和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了这类院校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发展。我校第一次党代会确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是在原有的教学型基础上按照不同分类原则,在科学界定学校内涵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记:像我校这样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底蕴和资源相对于老本科院校不够深厚,加之升本时间也短,现在还处在从单一型向综合型,由传统型向应用型的过渡期。您觉得我们学校在这样一个转型期,要想建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刘:我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上,应该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提高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认识,而且要认识到位。在我校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定位之前,尽管也有教学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但教师在思想上对学校发展走向到底如何?人才如何进行培养?人才培养规格如何确立?等一系列理念还是不明确,还不同程度存在模糊概念和模糊认识。现在,学校确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党代会通过了发展应用性本科院校定位,但实现这一目标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上到下,从领导层到管理者、执行者及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认同与实际行动相互结合,协调统一,自觉践行,形成合力共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 第二,贯彻落实好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纲,我校去年出台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按照教育部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很好地贯彻了分类培养的原则,是在以前两个方案基础上继承创新,借鉴吸收兄弟院校的经验教训,结合实际、承上启下、认真讨论、集思广益,是我们广大教师与管理者智慧的集大成者。该方案划分的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等六大板块,很好地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特点。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高达23.7%,课时占到总课时的31.84%,从教学安排上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给予了有力的教学组织支持。该方案坚持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升学就业设置了相关培养计划,为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提高、素养提升规定了相关必要环节,明确了认知实习、综合实习(包括教育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创新实践课程的具体要求。所以,我们全体教师都要在学习领会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好该方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打好基础。 第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保障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全校师生的通力协作,各负其责,逐步推进。学校要建立一整套严格的支持保障措施,并形成体系,譬如决策层认识到位、科学决策,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和高水平服务,广大教师具备专业实际应用技能等。高校的教学保障体系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外部寄予政府和社会,内部在于学校自身。随着全国高校改革的深入,政府和社会给予了高校建设发展的良好环境、政策支持和自主权,学校在自身发展中更应着眼于自身保障体系建设。就目前来说,学校的教学保障体系建设,教学自身的监控体系比较完善,而教学系统之外的保障体系相对薄弱,服从服务于教学中心地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意识和行动相对缺失。就我校来说,眼下教学组织系统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与监控体系,在学校的统筹下,各职能部门拿出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以支持保障教学中心工作。 第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其先决条件是拥有一支有着良好素质、较强专业应用能力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教师队伍。如果我们广大教师缺乏实际专业应用能力,那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就目前来说,我们的教师队伍数量还不足,广大教师的技能水平更有待提高。但是我们要看到,学校近年来每年引进30—40名左右具有硕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加入教师队伍,我们也有一批在职教师陆续拿到了硕士以上学位;一大批教师长期坚持教学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我们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学缘学历结构趋于合理;我们有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与共识。我相信,在学校积极创造相关条件,广大教师自觉行动,一定会很快建设一支高素养、强能力的应用型教师队伍。 第五,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根本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我们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学生不能游离在应用型之外,按照现代教育学“双主体”概念,学生是主力军。学校从学生入校开始,就要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入手,把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针、实施分类培养的原则让广大学生深刻领会,促使广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觉地配合培养方案,实现其自身素质按应用型人才要求进行塑造,同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相长,为建成应用型本科院校贡献力量。 记:刘院长讲得很全面,从认知层面、实践操作层面阐述了建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几个关键点。其中讲到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请您具体谈谈在这一方案中有哪些硬性措施是提高学生应用型能力的? 刘: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实验、认知实习、综合实习 (包括教育实习、生产实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或过程性实际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每个环节都赋予具体的课时和学分;方案要求教务部门、各个系(部)、主讲教师分级拿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要求,并配套相应的考核办法。同时,我们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并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学校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取得各级各类证书,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培养特长,在实践中历练提高。近年来,我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专项资金支持,也取得了成绩。这几个环节抓住了,应该说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就会有成绩。 目前,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参与面,让更多的同学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记:有了这些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制度层面的保障,我想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不只是喊喊口号。回过头来看,我校目前还处在由师范型向综合型、专科型向本科型的转型期,很多学科专业都是在传统师范型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有人认为传统专业、文科类专业难以实现应用型培养。遇到这样的冲突,您怎么看? 刘: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不局限于理工类专业,不同的学科门类对应的各专业都应该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完成规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是工科专业的专利,文学、教育、艺术都有其专业实际技能的应用表现方式;比如:文学类专业的学生,能否进行文学创作及研究,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与设计能力,教育类专业的学生能否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好每一节课等,不能说哪一个专业只是理论培养,或弱化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应该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把应用型理念贯穿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每个专业的特色,挖掘体现其“应用型”的内在价值。 记:感谢刘院长牺牲宝贵的时间接受我们采访。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内涵、目标、措施和关键点都做了详细的讲解,让广大师生明白了在教育教学领域如何体现应用型。我想一定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再次感谢您。 刘:好的,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