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忧伤的梦
文章字数:1,497
★崔倩 在之前的几十年里,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人们大多用“美国梦”来形容,这是当时一种时髦而又洋气的叫法,若你拥有“美国梦”,那定是“高人一等”的。而现在的流行词汇中出现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那就是“中国梦”。正是随着这股潮流的涌动,电影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优秀电影,而《钢的琴》就是其中一部。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主角陈桂林是东北一家大型公有企业铸造分厂的工人,40来岁时,工厂难以为继面临 “改革”,他与同在工厂上班的妻子双双下岗。他会拉手风琴,便与几位同时下岗的工友组建了一个小乐队,日日奔波于各个葬礼、婚礼,以此赚钱养活痴呆的老父亲和学钢琴的幼女。他的妻子后来跟了个卖假药的,生活过得很是滋润,光荣归来后要求离婚并带走女儿,酷爱弹钢琴的女儿提出谁给她一架钢琴就跟谁。因为买不起钢琴,陈桂林就和老朋友们偷学校的钢琴,被抓进公安局,后被妻子保释,他还用木板做了一架不会发声的钢琴送给女儿,只为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后来,身无分文的他来到废弃钢厂,跟几位老伙计一起硬生生的造出了一架钢琴。 他的那几位老伙计,是大嫂级业余歌手、黑社会头目、赌徒、屠夫和退休的老工程师,他们和陈桂林一样都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抛弃的工人阶级。那是中央政府提出“三年搞活国有企业”的岁月,余数以十万计的企业被“关停并转”,超过两千万的产业工人被要求下岗。像是电影里另一条线索——工厂计划炸掉两个年岁久远的大烟囱,退休工人们联名上书要求保留,并想方设法改造它们,尽管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最后还是默默地看着它们被炸毁。改革终要进行,旧时代终会过去,他们都是优秀的技术工人,否则也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造出一架钢琴。他们没有犯任何错,但仍要承受改革给予的巨大的苦痛,造琴不过是实现自身价值和实现梦想的另一种方式。 电影《钢的琴》的导演张猛曾给赵本山写过春晚的小品,有着扎实的语言和喜剧功底,他与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的电影有相似之处,擅用热情、狂欢的笔调来描绘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颠簸。《钢的琴》用更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一个逝去阶层的悲悯和失落,全篇使用中俄老歌铺垫,散发着淡淡的忧伤,不断 插入的歌舞场面使暗淡的现实生活变得 活色生香。 但事实上,这部电影不但票房十分惨淡, 完全没有收回成本,而且无人有兴趣问津。同期的《变形金刚3》内地票房一天内过亿;香港导演王晶的《财神客栈》、新生代人气偶像杨幂 的《孤岛惊魂》,照样每天有千万的票房进账, 尽管看过这几部电影的人都一致地给出了差 评,但还是阻止不了影迷冲着偶像和电影的宣传噱头走进电影院。没有几个人知道《钢的琴》的拍摄过程有多么艰辛:成本预计500万人民币的电影在开机两周后卡里只剩47元;全剧组住着很差的旅馆,周围全是农民工居 住地;女一号秦海璐拿出自己酬劳的五分之一资助电影,后期制作没钱,她也自掏腰包;电影拍完后,男一号王千源拿到了东京影帝却没从剧组收到酬劳。这是中国电影十分尴尬的现状,传说中内地电影近几年突飞猛进、全年票房过百亿;电影银幕每天都在增长;投资根本不差钱,差的只是好项目……但事实上,电影公司无时无刻不在想吸引眼球的宣传方式;有点知名度的导演身边同时有好几个投资人围着;握着大把现金的煤老板等着砸随便一个电影,要求只有一个,比如女主角必须是他的女朋友或成为他的女朋友……这样的时局对于类似《钢的琴》这样真正有深度的电影是极为不利的。 电影里,陈桂林造好了琴,也没留住女儿;现实中,张猛拍好了《钢的琴》,拿了奖进了院线却没赚到钱。这个难以实现的“中国梦”有社会发展的阻碍,也有资金贫乏的困扰,是退休工人张桂林的,也是新生代导演张猛的。(作者系中文系2012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