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回首四年时光
文章字数:2,838

即使毕业还做你的学生 ◇张王青 大四的夏天,对于即将要毕业的人们,仿佛总是那样的短暂和难忘,似乎还没来得及开始就已经结束。但即便到了最后,我们仍不忘初衷,用心做好你的学生。离开不是结束,我们的情谊未完待续,我们的故事还在演绎。母校,即使毕业,我还做你的学生。 我们的毕业季似乎来的突然了些,没有想象中的轻松与喜悦,反倒越发的惆怅。离别的场面每天都在上演,大家哭着、笑着、闹着、诉说着,就连那些曾经彼此不太熟悉甚至有过矛盾的同学在这一刻也含笑相拥。这是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情谊,或许离开了校园再也不会拥有这种快乐,我想只因是同窗。歌声、笑声、哭泣声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别样的毕业交响乐,大家把心中的不舍与留恋一起演绎成了最后的狂欢,谁都不想留下什么遗憾。可即便这样,仍有太多的想法未来得及实现,有太多的事情没来得及做完,有太多的人不想说再见。多么希望时间在这一刻停滞,四年的光阴太过于短暂,我想做你永远的学生。 要问自己这四年都干了些什么,学到了什么?我不知从何说起,但确实很多很多。当初来这里或许不是最愿意的选择,但经过四年的坚持与努力却成就了最满意的结果。四年的大学生涯使我成长、成熟,学会生活,明白处世;四年的专业学习让我一生受用,增知长见,提高技能;四年的实践锻炼使我受益良多,学会沟通,懂得协作。四年让我熟悉了解了这座算不上繁华的城市,让我读懂并喜欢上了这所别人眼中算不上有名的学校,让我与这里的许多人相识、相知、相惜。在我的记忆中从此多了一个心灵的家园,多了一群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你们,多了一段值得一生铭记在心的经历。 四年前的那个秋天,我就开始憧憬着自己的毕业季,也许在我的脑海中曾经设想了无数种毕业时的情景。但只有真正到了这一刻,我才深深体会到了那种不舍。四年中,或许我骂过怨过母校,或许做梦都想离开这里,但每每回家或离开学校一段时间,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回学校”,或是在学校的老师同学打电话问你:“什么时候回来”。细细想想,在自己的意识中,也只有“家”“学校”这两个地方才能用得上“回”。因为潜意识中已经把它当做了自己另一个家,或许过完了这个夏天再也不会有这种牵挂。但今后无论自己离开多久,走出多远,这里都是最能勾起我情感和最值得感恩的地方。 毕业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恨不得把这里的一切装进自己的记忆,与自己一起踏上新的征程。毕业了,但这里却成了我的一方心灵净土,当自己有了进步和成绩,愿意来到母校分享幸福,汲取动力。自己走得困了、累了,也想回到母校静静地走走,聆听教诲,找寻初衷。 毕业了,不仅仅是学生时代结束,更是自己踏入人生大学的又一个新开始。《正道直行做栋梁》的激昂旋律将为我们奏响在人生大道上奋力前行的号角,“博闻强识,正道直行”的校训将会永远激励自己努力工作、踏实做人,继承和发扬商洛学院人的优良品格,用自己的所学与坚持描绘多彩的人生。即使毕业,莫忘初衷,只因是你的学生。 四年的变与不变 ◇瞿珊珊 从初来乍到到依依惜别,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大学这四年总有些东西还在,有些东西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四年,变化的是年龄,岁月在无形中叠加,但是每每到新生来时才便会感叹自己又老了一岁。但是不变的是依然有一颗狂妄不羁青春的心,不管前路如何,我们总是会坚信青春就是打不倒的小强,我还年轻,所以我有资本,我跌倒了,可以重新来过,受伤了,我恢复得也比其他人快。 四年,变化的是人心,你永远无法掌握好透过现象看本质。人在发展,必然存在变化。不能在变化中生存,必然在变化中 “灭亡”。不变是情,相聚是缘,不管人心如何变化也无法割舍这一份最单纯的情谊,即使远了、散了,不变的永远是那份同学的情谊。 四年,变化的是身边的环境,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等都在不断变化,并且对我们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这个重塑个性的阶段,我们被其影响着、却又主宰着环境。我们是不变的,因此环境怎么样只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助推器。见惯了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变数,也就拥有了一颗更加坚强的心。 四年,我们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学校及这个城市也和我们一起成长变化。如今的我们,已经脱离了幼稚,穿上了职业装和高跟鞋,帆布鞋和白T恤已无法适应我们踏入的社会。我们开始默许小孩子们称我们叔叔阿姨,开始更加关注父母一点一点的老去。从以前少不更事的愤青变成对于很多不平事都炼就到目不斜视的新一代社会人士。 四年,从大一时的“呐喊”,到大二大三时的“彷徨”,再到大四的“朝花夕拾”。我们的变化成长点滴都留在了这里,留在这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地方。这里有我们的故事和影子,这里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所以不管我们在以后会有怎样的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是商洛学院的学子。这里是我们成长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我们在这里拥有青春和明天,我们在这里探路前方,拥抱未来。 倒 计 时 ◇王红利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随笔在纸上画下一句话 “赶趟似的生活”,这也许是我此刻最真的心声。四年前,我为了一根莫须有的高考指挥棒,拼死拼活地奔跑,经历了高三的倒计时,紧锣密鼓地来到这里,心中充满了各种期待:关于学业、关于梦想、关于爱情。 四年前,我以为仰望是最优美的姿态,倚窗听雨是最高雅的音乐,侃侃而谈是最智慧的行为,孤单便是最与众不同的生活。因此,每天都奋不顾身地让自己悲伤、让自己爱憎分明。伤感仿佛是装点我生命唯一的勋章,只有那些被我主观承受能力无限夸大的非难,才是值得我拥有的青春;只有无尽的海誓山盟才姑且算得上是爱情。 四年后的今天,到了内心已经逐渐平淡、强大,会有坚持、会有放弃、几乎可以不畏人言的时候,回头看那些青涩的记忆,汗颜之余,我惊讶于我也有了一种长辈的心态。很遗憾那时的我还不够真诚,否则,我会毫不忌讳的宣誓“要有最朴实的生活,最遥远的梦想”。 四年前,生活是盾,我是矛,自以为坚硬,于是总爱用棱角冲撞它,总想着能看到它背后藏着什么。幸运的是生活总会原谅我们的青涩,四年后,我反过来了,才发现生活的真实面目是矛,它竭尽所能地冲击我,坚硬而冰冷。是我选择做盾,磨平那些棱角。 曾经一段时间里,我都为“90后”所遭受的诟病与指责而感郁闷,极度刻意避免任何伤春悲秋。其实,现在想开了、说白了,现实生活已然会有粗糙与暴躁,我也逐渐变得坚硬而钝重。在此背后,让内心依存一丝敏感和稚嫩,又有什么错好说。 四年后的我,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的书写过往,生活中也不再有太多的大悲大喜、抱怨与非难,剩给我的是更多的平静与理性。我即将离开这里——我的大学。不知道,那些即将四散天涯的同窗,是否会为我们当年的苦恼而苦恼,是否会为我们当年的快乐而快乐。然而,我冥冥中相信:我们都会经过很多的失落与庆幸,很多的选择与后悔或不后悔,之后成为现实的自己——平凡、痛并快乐着、勇敢地生活着。 从郭敬明、饶雪漫到鲁迅、托马斯·哈代,经历了摆脱幼稚的倒计时;从四年前到此刻经历了我青春的倒计时;从此刻到明天那将是我未来的倒计时。在如此“赶趟儿似的生活”中我努力找寻自己的颜色,不知疲倦、不知艰难。只因为追求是我生命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