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设好应用型本科院校
文章字数:3,058
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几点思考 ★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 李军富 应用型本科教育概念的提出,国外始见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欧美国家,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开始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类型,尽管在我国出现时间不长,但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具有高度契合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所以受到了各类高校的普遍关注。我校第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为我校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像我们这样的地方普通高校,要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走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发展模式。 国外高校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模式 国外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从各自的封闭、各自独立到双方的相互需要、相互依赖和互动关系的演进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16世纪开始,西方国家的地方高校逐步与社会进行融合。进入19世纪,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地方高校进一步拓展大学职能,改变办学、科研模式,让大学成为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身的综合体。1914年,美国各州普遍形成了著名的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 “威斯康星”思想,使孕育已久的高等学校第三职能——社会服务终于明朗化了。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各国政府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工作给予了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制度以及相互作用大学模式等逐渐形成、发展并进入成熟阶段,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内容和方式进一步得到增强。 一是以美国的“威斯康星”为代表的教师与顾问式高校主导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大学要积极与地方经济互动,要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主要思想体现在州立大学的生命力要和其所在的州紧密相连,大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参与当地的各项事务,大学将整个州作为大学的校园,大学应该用学识与专长为地方作贡献并强调要从事各种类型的学术研究。同时应该与地方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州的边界就是大学的边界。 二是美国的以“硅谷”为代表的产学研三结合模式。建立了以大学为中心的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高技术密集区,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此时,大学对地方经济不再是类似于老师与顾问的单向指导关系了,而是变成了休戚与共的伙伴与兄弟关系。 三是以“相互作用大学”为代表的地方大学与地方经济共生模式。这种战略要求大学改变传统“以自我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以社会为中心的“他方中心论”的新观念,同时要求大学与所在社区的企业界、公众及政界的领导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为实现社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这种实行相互作用战略的大学被称为相互作用大学。其核心精神是“以他方为中心”,其生长机制是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并谋求共同的利益。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模式 国外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提高以及两者相互融合提供了很多启示,其中一些比较好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并进行有益的尝试。我国地方高校由于地域、办学历史、占有资源和国家支持等方面的原因存在较大的不同,因而在一定时期内会存在比较明显的界线和差别。我国的地方高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的高校,包括省属国家“211”重点大学和“省部共建”高校;第二大类是应用型的、专业型的高校,除了一部分是一本类院校外,其余大部分是二本类院校,普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第三大类是职业性的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和专业型高校,即高职高专和三本院校,在我国地方高等院校中占据不小的比例。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地方高校要根据互动模式的内容、特点以及适用的条件进行互动发展模式的选择,以使高校与区域经济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三位一体模式。是指高校将人才培养、社会科技服务和国际合作交流三项职能融为一体的创新办学模式。在此模式中,为区域经济培养人才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三位一体模式实现大学传授创新性知识,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突出了大学崇尚创新、培养人才和以服务社会为本的三合一办学理念。三位一体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并努力创造国际一流的科技成果,强调以科研促进教学创新并服务社会,科研将成为教育系统创新和服务社会的活力源泉。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省市区域经济比较发达、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和国家大力支持的省属“211工程”高校和“省部共建”地方高校。 协同式学习模式,是指地方高校主动服务、企业积极依靠、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三方互动、充满活力和良性循环的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体系。该模式的核心是“产、学、研”合作的协调学习,同时将信息咨询、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文化公共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融为一体。这种模式能使地方高校、企业组织和政府机构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相互发展。协同学习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地方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调学习,强调经济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同步,强调大学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作为高校和区域的两种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此种模式比较适合于应用型和专业型的省属普通二本院校和一部分一本高校,这部分地方高校一般都位于中西部省份,除一部分在省会城市,大多数都位于各个省的地级市,我校就属于这种类型高校。 职教合作模式,是指地方高等院校与区域各方以联合培养面向生产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互动合作体系。职教合作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地方高校与区域各方的合作办学,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重要职责。此种模式非常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和独立学院等地方高校。这部分地方高校除一部分在各个省的地级市,绝大多数都位于省会城市。这类地方高校在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求生存的大背景下,融入当地的区域经济,可以为社会培养大批的“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型和专业型人才。 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 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高校服务社会经济的职能进一步强化,地方高校把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作为自身发展和转型的第一价值尺度来确定,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两者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深化。 我校是地处省会城市以外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校的发展目标,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同式学习模式是我校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之路。当前,我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内容和互动的形式方面依然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于我校对于自身定位不清晰和对互动模式的选择存在很大的误区。因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必须突出应用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品牌,不盲目追求“高、大、全”,及时增设市场急需的应用性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密切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设置多学科复合型专业,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省市共建的基础上,非常有必要选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互动模式以适应我校和地方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在部分学科专业及课程设计方面,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要求,这应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必须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主动适应地方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一方面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尽力以地方为依托,不断拓展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借鉴国外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模式的基础上,要总结我校以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的主要内容、特点、适应条件和经验,找到一条以使我校和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互补”和“双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