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尧夫今犹存
文章字数:1,014
★ 蒋燕记 丙寅夏月,正是杜鹃花红,茶香四溢的季节,商南县组织二轮县志编辑深入各地调研采风。在镇领导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距商南县城17公里,原青山初级中学院内的一株近千年的古树。其胸围7.8米,高度约有30——33米之间,树冠遮荫近一亩地。树姿略有西倾,在红色铁架的支撑下,更显得老态龙钟,古朴苍劲,郁郁葱葱。转到背面观看,“文革”中人为的破坏痕迹犹存,其“皮开肉绽”之状,犹如巨人敞着拖地的大衣,树洞内能容纳数十名学童。此树早有所闻,只是来去匆匆,不曾留意这古树的风姿,今日仰名前来,目睹了如此沧桑的古柳,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相传此树乃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所植。邵雍,字尧夫(公元1011年~公元1077年),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至宋神宗熙宁十年间的人,又称安乐先生、百源先生,谥康节,后世称邵康节,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起,号称北宋五子。宋版《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于1975年7月在江西省星子县横塘乡和平村出土,1982年星子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西平大队周杨普家查到该墓出土的《邵尧夫先生诗全集》),收录了邵雍的诗532首,是海内外现存邵雍诗集的最早版本。邵尧夫看到朝廷腐败,故不愿做官,喜爱隐居山野,朝廷多次命他去做官,他都未去赴任,它的清高和廉洁的品质受到社会群众的尊重。 据《商南文史资料》载:邵尧夫在访商州好友赵郎中时,看到青山文笔峰非常俊美,有点不想走的意思,赵郎中知晓后,就派人到洛阳把邵尧夫的家眷接来,并在此地安排好了住处。于是,邵尧夫就在青山文笔峰下居住了八年之久。邵尧夫是个勤快人,闲暇时,就在小院边的河道坝上种植了这颗大叶柳树。为了生计,邵尧夫就以小院创立了“青山书院”,向社会招收学徒,收取点学费。由于邵尧夫名气大,四面八方来此地听他讲学的学生特别多,每年不少于数百人。八年之后,这棵柳树已经长到小碗口粗了,由于金兵入侵,邵尧夫带着家眷逃离,“青山书院”随之毁于兵火,唯独这颗柳树成了邵尧夫先生的永久纪念。后来,到了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地方官员在青山文笔峰下重修了“青山书院”。清道光十二年(1822),县令胡大光在县城兴建了文昌宫,并将“青山书院”迁移至此院(现商南县城小院内)。 “青山书院”虽然迁走了,街头的这株大叶柳树,因是邵雍亲手所植,当地人像尊敬名人一样爱护树,将其参拜为神,祈福消灾。“文革期间”,古柳遭到严重摧残,有人引火扔入树洞焚烧,想烧死这棵树,现探其树洞仍然炭迹斑斑,伤痕累累。然而,自然界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古柳经历沧桑依然神韵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