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伯丁大学访学随笔
文章字数:2,985
◆任桂婷外语系 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和陕西省教育厅选派,我荣幸的于今年3月至9月到英国阿伯丁大学进行访学。这是我在而立之年第一次踏入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与中国大相径庭的国度里,其间饱尝泪水与欢乐、挫折与成功。时间虽短,但经历颇多,这将成为我以后人生道路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从进校的那天起,总是不自觉地和国内大学进行比较,实际也是大学制度和大学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尤其对大学体制、课程、教学模式、考核、管理等方面进行观察和交流访问,耳濡目染,切身感受和体会,随性肤浅,但也冲击强烈。 阿伯丁大学成立于1495年 (中国明朝弘治八年),是中世纪创建的四所苏格兰古大学之一,曾培养出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士钊、杨昌济是这里的知名校友。校园内500余年历史的古建筑群至今依旧在正常使用,并早已成为苏格兰的风景名胜。整个校园与城市社区完全融合在一起,大多数建筑依然是苏格兰城堡式风格,花岗岩石材,似旧如新,教堂、公墓、公园、社区等镶嵌其中,给人感觉不到是人类刻意雕琢的设计和规划,而是上帝在苏格兰东海岸边随意点缀的艺术。 学校标志性的大门必不可少,但阿伯丁大学标志性的大门却很独特,就好像国内农村一户人家的门牌,行进两人刚能擦肩而过,且位置偏移,似乎大气不足,但历史久远,堪称文物。因为没有围墙及城市与社区的高度融合,进入学校和某栋建筑的小道小门四通八达。大门大楼乃大学之必需,但文化科学历史的积淀和传承才是创造大师的必须土壤和环境。看着一群群各色面孔的国际生出出进进,很有世界一家的感觉。 在阿伯丁大学的校园里,最抢眼、最现代的建筑就是图书馆。这是学校投入最大、最重视的环节,也是国际高校排名的核心竞争力体现。阿伯丁大学的图书馆设计很独特,看上去像一个大大的火柴盒,很容易让人想到水立方。但当你步入大门,所到之处豁然开朗:逐层螺旋式露台,每层的露台错落有致,既美观又能消除噪音。里面的书籍种类丰富自不必说,电子资源也很齐全,开辟有供师生教学使用的教具专区,真是学习的好地方。底楼是会见区,学生能在这里交流,喝咖啡、聊天或研究项目,全天24小时开放。学生在课后基本都在图书馆学习、写论文、交流讨论。在这里,我真正酣畅淋漓地感受到了图书馆的功能、作用及在大学教育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绕过图书馆,就进入了运动村。这里就像一个村子,体育设施齐全,有游泳池、篮球场、足球场、棒球场、心脏功能锻炼室、体操表演馆及一个全新的体育中心。靠近海边,还有一个自然天成的高尔夫球场。所有的体育设施都是市校共建,市民和学生资源共享。 阿伯丁大学全面覆盖无线网络,免费使用,这也是学校最为得意的细节和服务。只需用自己的ID卡绑定一个学校邮箱,在任何一栋建筑,计算机及其它服务设施均能使用无线网络。最令我惊叹的是,这些设备都是无线联网的,可以将你的扫描材料发送至你的邮箱保存,我已深受其利。办张ID卡就可以注册、借书、买饭、打印、复印、扫描、上网,简直太方便了。 我和两个大一本科生交流过,他们的课堂教学量并不大,但课后作业及论文任务巨大。我问到课程论文如何避免偷工减料和摘录照搬的事情,他很惊讶!因为他们的作业全部上缴老师,其中一份电子版要进行学术检验重复率!每门课程要进行多个小考。我看到老师给他们论文批改很细致,也看到放假期间老师和学生在图书馆底楼讨论问题和修改论文。 因为开住址证明信、办理ID卡等原因,去相关行政部门多次。感觉是这确实是一个一切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大学。所以的行政人员服务很热情,办事很认真,但似乎略显呆板。我的证明信由于相关住址信息不确定,导致重开了4次,每次行政办要找部门领导签字,我都不好意思,但他们很愉快、认真地办理,每次邮件通知,信件方式传达,办事需要预约,电子邮件和邮寄信件非常普遍和实用。 我有幸经历了阿伯丁大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亲身体验到了英国的大学生个个激情澎湃、充满活力。这里的文化艺术节和我脑海中的完全不一样,并不纯粹只是表演节目。首先,它是对社会开放的,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来到大学校园里,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真正体现了学校服务社会的主旨。其次,艺术节活动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可以是一场篝火晚会,吃着烧烤,所有的参与者可以自得其乐;也可以是一场音乐会,乐迷们听一场lemontree的演出也不错;也可以是书籍展销,爱好阅读的人可以尽饱眼福;也可以是各种科学成果的展示,如DNA的构成、磁场的作用、潜水机器人、字体的设计、力的作用等,各种成果都以通俗简单而有趣的形式展示,激发孩子们向往科学的热情;也可以是个酒会、舞会、茶秀,在这里人们可以交流并结识新的朋友;也可以是地方特色产品拍卖会,增进大家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也可以是一场学术报告、一场辩论会,让大家感受学术的氛围。最后,艺术节可以创收,有很多人会志愿捐款,也有一些活动是需要购票,当然还有一些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总之,这样的文化艺术节不仅能激发不同爱好者的各种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能加强与地方的紧密联系,同时为办学筹集资金,何乐而不为呢? 第一次出国访学,我最大的收获是大大锻炼了自己的语言和生活能力。坐上国际航班,踏上英国的土地,听着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英语语音,自己用英语去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检验了自己的语言能力,结论是自己是合格的。访学期间,我也从一个语言教师的角度对我们的英语教学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思,为什么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学英语,一直到大学,花费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的学生依旧不能自如地把英语作为工具去和别人交流?我听说有一位南京财经大学的老师在英国利兹大学法学院作一年期的访问学者,他本身在国内已经是博士毕业。他在英国看大量的法律文献资料完全没有问题,可是他说自己连最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都不会讲,也听不懂别人说什么。起初大家都不相信,但是当大家看见他在街头、超市等场所和英国人只能说一两个单词,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只能猜测,大家相信了。作为中国庞大的英语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为此感到惭愧。我们的英语教学真是费时、高投、低效,很多学习者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在欧洲大陆许多国家,如荷兰、比利时、德国等,会说英语的人口比例很大,基本上只要你懂英语,到了欧洲就不会遇到太大的生活问题。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完全在一个封闭的、模拟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缺乏真正使用这门语言去交流、去生活的机会。 在国外半年,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祖国的关怀和温暖,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和光荣。留学基金委有专人负责定期和我们联系,了解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就在我们办银行卡四处碰壁的时候,基金委的负责人及时联系到了中国银行驻伦敦分行,为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在阿伯丁,我认识了一位五十多年前到过上海的老兵,已年届90,还有一位五年前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过的年轻人。他们一见到我,总是很愉快的和我谈起在中国的所见所闻,面容无不流露出敬佩之意。Chinesefood在英国也很受欢迎,大城市自不必说,就连一些小城市乃至一些小镇都能找到或大或小的品尝中国饭菜的地方。每每见到中国字样,尤其是伦敦的“人民公社大食堂”,都会让人感到一种亲切和自豪感。 可写的、值得写的太多太多,现在所呈现的只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点点滴滴,和大家分享,与大家共勉。现在,我已经返回工作岗位了,我将利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学以致用,在教学科研工作一线,发挥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