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讨论结束语
文章字数:1,533
本报特约评论员 一年前的今天,我校拉开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大讨论的帷幕。一年来,校、系先后召开了座谈讨论会20余次;在《中国教育报》《商洛日报》上相继发表了3篇大讨论文章;在校报上开辟了大讨论专栏,刊发了13篇讨论文章。2013年下半年全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发展的定位、目标是其中涉及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次大讨论无论从范围的广度、参与的层次的梯度还是内容的深度而言,是一次围绕办学定位、目标、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想大解放。它进一步探索、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 “建设什么样的商洛学院,怎样建设商洛学院”这一重大课题,对学校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商洛学院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诞生,到今年已经走过了37年的历程,有3个重要的历史节点:1976年至1984年为学校初创时期;1984年到2005年为探索成长时期;2006年以后到现在为转型发展期。37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几代人倾注了心血和汗水,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参与见证了这一不平凡的进程。历史证明,商洛学院的前生今世是无愧于时代和社会所赋予自己的神圣职责的。 从一所数量仅为百人级的师范专科学校到今天万人级规模的综合型本科院校,商洛学院建校以来的37年,是不断探索、不断定位、不断成熟的过程。学校每上一个台阶,都意味着一次新的定位;而每一次定位,都充满着新的探索;每一次探索都蕴含着转型。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定位,学校在实现不断的转型中逐渐壮大和成熟,深深地扎根于商洛这方热土上,以与时俱进的新视野和新境界审视鞭策着自己,践行着肩负的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商洛学院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走,应该走什么样的办学之路,这是关系学校长远和万余名师生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敢问路在何方”?路在学校37年的历史中,路在学校升本以来坚定的理念和执着的追求中,路在我们将要迈出的每一个脚步中。路在脚下!历时近一年的大讨论,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从职能部门到教学系室,大家各抒己见,仁智纷呈,启发和深化了人们对大讨论命题的思考,有助于对学校发展思路的拓宽,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问计于民的生动实践,其成果值得我们认真消化和吸收,使理性认识转化为学校科学发展的现实。 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党和国家、是时代对高校的崇高期待,是我们矢志不渝要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众志成城要努力实现的远大目标。从我们所处的世情、省情、市情和校情出发,如何办出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如何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这就要看我们商洛学院人自己的能耐。面对发展道路上众多的不确定性,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不走偏路,需要我们努力提高定位的精度,以审时度势的锐气、攻坚克难的勇气、驾驭局势的大气,化解学校前行中的种种困难。 科学认识是正确行动的前奏和引领。充分肯定这次大讨论的成功,并不等于不存在问题。要真正建成一所高质量的、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一次大讨论所能涵盖的命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办学理念的确立需要自上而下由内而外人人转变,应用型的内涵要通过从顶层到基层的层层制度设计来固化,正确的培养目标要通过教学的管理、实施、监控评价等一系列体系来转化为刚性约束,鲜明的办学育人特色要细化在学校每一个岗位和环节上。我们必须也只能用生动的办学实践、可靠的育人制度,有力的质量事实和良好的社会口碑证明学校存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讨论是通向新的成功的良好开端。我们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焕发出来的精神付诸于实践,用行动在新的一年里续写“大讨论”的华彩乐章,为实现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