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平台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文章字数:1,704
★张向东 杨小峰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我校升本以来,立足地方,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目标,坚持应用性、实践性原则,积极建设满足学生实践的优质、综合和高品位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搭建平台,取得了积极效果。截至2013年底,我校已建立各类实践教学基地74所。 一、注重“师范实践基地”向“综合实践基地”转型,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综合化 我校前身为商洛师范专科学校,专业方向主要为师范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主要依托中小学,经过多年实践积累,建有稳定的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30余所,主要分布在商洛市各县区,满足了师范专业教育见习。升本以来,随着我校办学定位的进一步明晰,非师范专业逐步增多,多学科、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教学基地需求愈来愈迫切,为此,从2011年起,我校加大了非师范专业所需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力度,实现“师范实践基地”向“综合实践基地”转型。目前,综合性实践基地已从2011年的37.5%,增加到2013年的51.4%。这些基地的建立为学生的专业见习、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综合实习创建了有效的实践平台。 二、注重“普通实践基地”向“优质实践基地”转变,促进实践教学基地优质化 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长期以来处在分散、规模小的初级阶段,所建的师范类专业实习基地多以城镇初中居多,占到72.7%,没有1所省级示范高级中学;所建的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多以小规模的企业单位为主,占到非师范综合实习基地的58.82%,大规模的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几乎没有。为了打破这种困境,2013年,我校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着眼于优质实践教学基地的遴选与建设,充分发挥科研、人才和文化优势,积极建立优质实践教学基地群,先后在周至中学、商洛中学、洛南中学、丹凤中学、商洛气象局、商洛城乡规划局等13个企事业单位建立“用得着、质量高、效果好”的高品质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注重“省内实践基地”向“省外实践基地”拓展,促进实践教学基地多源化 作为一所办在商洛的地方本科院校,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立足商洛开门办学,坚持学校定位面向地方、专业定位面向行业,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从办学定位到学科专业建设都需要以商洛为基准,然后拓展辐射周边。商洛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远离中心城市,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加之近年来我校专业门类发展较快,办学规模扩大,在校生人数已突破万人,所以,依托商洛地区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已远不能满足专业发展及办学规模的要求。为此,2013年,我校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优势,面向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跨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宁波北仑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商洛学院驻北仑区人才市场办事机构、建立实习就业基地,组织本专科学生分层次、分批次赴北仑区实习、就业,逐步拓展校地合作的深度和范围;与天津金智人力资源公司合作,组织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和生物医药工程系的17名学生在天津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就业实习,逐渐形成省外实践教学基地群,不仅解决了实习基地性质的单一性,而且满足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实习。这些平台的建立,促进了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集约化发展,为我校走出商洛乃至陕西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出一条新路。 四、注重“单一实践基地”向“就业实践基地”转化,促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就业化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既可以在现实工作环境中运用课本知识,也为用人单位提供 “相千里马”的机会。为此,我校自2011年起,开始探索实习——就业相结合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先后在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中进行尝试并获得显著效果。2013年,我校依托天津金智人力资源公司,在天津等地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探索让学生经历实习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该实习模式的大胆尝试,使学生提前接触工作岗位,了解职业需求,提前适应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方式,树立职业意识,同时也缩短了学生上岗试用期。这种模式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使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保障,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