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岭 山 中 走 出 的 科 技 新 星
文章字数:2,751
★彭丽娟 2013年11月,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文件,公布了2014年度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名单,我校彭晓邦副教授榜上有名,是商洛唯一的入选者。从关中平原到秦岭山地,从高校普通教师到青年科技新星,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有着怎样的奋斗历程?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秦岭山中走出的科技新星。彭晓邦,男,汉族,陕西周至人,生于1980年11月,中共党员,理学博士,副教授,现任校团委副书记,主要从事生态学和农林药复合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陕西省科技厅、商洛市政府、商洛学院等科研项目9项。在《AgroforestrySystems》、《PLOSONE》、《EducationandEducationManage-ment》、《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刻苦钻研求知识 严谨认真做学问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彭晓邦常常帮助父母干农活,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田间地头的植物花草也特别感兴趣。乡村的美丽风景、辛劳的耕种生活,培养了他真诚淳朴、勇敢坚毅的品格。1999年,彭晓邦以优异成绩考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本科到博士,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年的读书历程中,彭晓邦秉承了学校“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理念,决心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 “教民稼穑”之为,一心一意做学问,踏踏实实搞科研。 攻读硕博士期间,彭晓邦师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著名学者张硕新教授。导师教学上严谨认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并带领学生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这让彭晓邦获益匪浅,收获良多。 硕士期间,彭晓邦参与国家林业局“十五”重点项目“陕西秦岭火地塘森林景观特征及生态功能研究”课题,系统观测了锐齿栎群落中乔木、灌木和草本在自然环境下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并构建其光合数学模型,为优化森林经营管理模式提供了有效依据。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彭晓邦参加了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项目,作为项目的主要实施者,他对渭北黄土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更新了该区传统的苹果-小麦复合模式,提出了适合研究区发展的新型农林复合系统(核桃-大豆/绿豆)及可持续经营管理技术。锐意创新搞科研乐于奉献为百姓 彭晓邦说:“作为陕西人,我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想为家乡的发展做些微薄的贡献。”2009年,彭晓邦博士毕业,他谢绝了省外单位的高薪聘请,从关中平原来到秦岭山中最美的地方,来到我校生物医药工程系任教。他也是我校引进的首位博士研究生。 商洛市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处秦岭腹地,自然资源丰富。秦岭山上的植物不但花样繁多,而且独具特色,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和“天然药库”之称,是全省核桃、板栗、柿饼、木耳和连翘、金银花、丹参、山萸、五味子、桔梗等中药材的集中产区。商洛发展林果和中药产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十分优越,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商洛地形地貌结构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多地少、树多农作物少,旱地多、土地贫瘠、土地利用率低,农民收入少、种植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商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多年来,彭晓邦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了监测和核算准确的数据,每年的6-10月份,在植物生长、成熟、收获的季节,彭晓邦都要来到田间地头做大量实验,常常是在仪器旁待上一整天,蚊虫叮咬是常事,皮肤也被晒得蜕皮,矿泉水和馍就是一天的饭。做实验期间,彭晓邦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手把手地教技术,并认真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他说:“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长期扎根基层、服务农民,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农民的贴心人,才能做出有价值的成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凭借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彭晓邦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技部等项目9项。其中,他参研的我校于浩世老师主持的陕西省教育厅项目《优质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商麦5226选育研究》、《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商麦5226中试与推广》和科技部项目《山区旱作新品种商麦5226繁育与示范》等相关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商洛市科技一等奖”和“陕西省科技三等奖”。 彭晓邦立足商洛林药科技优势和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商洛当地植物资源特点,在定位观测、定量研究及综合评价不同林药复合系统的基础之上,提出适合商洛地区可持续经营发展的优化农林药复合生态系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新思路,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这一创新得到了商洛市科技局原局长刘毅生的高度评价。爱岗敬业为人师 志存高远务实学 彭晓邦说:“作为教师,除了做科研,还要把课上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2011年5月-7月,彭晓邦作为我校首批骨干教师赴浙江万里学院学习交流,学习了浙江万里学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重点学习借鉴万里学院的“研究性教学,合作性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返校后,彭晓邦向学校提交了专题调研报告并被印发至全校各系学习参考,并在本系实践“研究性教学,合作性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12年,彭晓邦被评为我校“优秀教师”。 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彭晓邦成功申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赴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安大略农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圭尔夫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处于前列,其农学院的科研水平更是在全球名列前茅。留学期间,国外专家学者端正的科研态度、认真刻苦的精神、卓越的科研创造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入了国际著名学者AndrewM.Gordon教授的科研团队,参与“全球气候变化与立体农业生态系统碳储量响应研究”项目,撰写研究论文一篇,研究报告一份。彭晓邦谈到,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交流水平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地处不发达地区,但是要志存高远、具备国际视野,多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关注国内外学科前沿信息,才能开拓学术视野、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同时,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也只有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作为商洛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代表,能被评为陕西青年科技新星,是一份惊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后,我一定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道路,为推动商洛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的愿望就是,科研为农民增收,为百姓谋福利。” 后记:如此执着于泥土,是因为梦想的力量。从彭晓邦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股朝气蓬勃的气质和想方设法干事业的精神,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朝气和特色。彭晓邦是一个人,更是一群人,是全国无数科技工作者的缩影。我们相信,在广袤的土地上,只要有着这样的气质和精神,就会有更多的科技新星冉冉升起,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