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内容
文章字数:3,406




好好写呀! ★鱼在洋 这是蛇年五一前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一群文友们为身居京都的老诗人搞了个研讨会。春天是草木生长的季节,也是百花争艳的日子,更是诗歌的春天。在这个时候不发诗情就有点没情调了。可是我依然写不出诗,只能脸带微笑当作一首无题诗了。吃饭的时候,有个我敬重的八十岁的老者拍着我肩膀说,好好写呀,趁你还小。要不然到我这年纪,手也抖了,写个字也得用另一只手压着,只能后悔荒废了能写的年纪。 老者的话让我汗颜。且不说我等能不能活到老者的高寿,还能像老者这样头脑清楚,单是真情就让人感动。老者的大半生让人害人的运动误了,我们这一辈人到底是让谁害了呢。吃不愁,不像小时候那样过年煮肉时等着啃没肉的骨头;更不操心穿的,好多人都开上了私家车,为啥痛苦反倒多了呢。向钱看的人多不算错,人总得生活。可要是把钱当成了信仰就太可怕了,钱跟权力暗送秋波称兄道弟更让人无言以对?文人都像安徒生笔下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子一样纯真,他们的呼声早已淹没在世俗的喧嚣里,说了也白说。如同鲁迅痛批的国民性不光没改变反倒愈演愈烈,叫人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用洋名人狄更斯的话说,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前者说物质和肉体,后者说的是精神的内心世界。 大浪淘沙,文人也开始表演,诗人和书法家成了行为艺术家,忙着在人面前表演,满足于那像票友一样的一声真假难辨的叫好,如路遥京夫这样的作家为可敬的文学贡献了生命,成了我等心中的神。我等当不了神,也不屑于当演员,只能沉默寡言,成了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文学如同老妻,早没了激情,但有了亲情,比左右手还离不开。眼看着岁月蹉跎,心里也急呀。我常常想,创作带给我的巨大的无与伦比的愉悦感到哪里去了,要是能找回来,我原意当牛马。 想当年我二十岁时,也是三十年前,好多人握着我的手说,你太年青了,前途无量呀。过了几十年,我依然是我,我也握着年青人的手,说着同样的前途无量的话。心是诚的,能不能无量天知道。唯一让人欣慰的是,我还没放弃文学,我还在写,只是不太刻苦而已。 春天总是让人想起美好的事情,比如爱情,比如青春。可惜春天跟青春一样,像一卷卫生纸一不小心就没了,让人永远怀念。文学在嘴上,也在纸上,更在我们的心上,还是记着春天里老者的话,不管你写的好坏,从心里流出的总是真情,如同从血管里流出的总是血,而血总是热的,趁着春天,趁着还能写动,好好写呀!(作者系商洛作家、《商洛日报》编辑) 烈士背后的故事 ★马 绪 “砰......”一声枪响打破了这乡村寂静的黎明,一名热血的年轻人倒在了血泊之中,随后,尸体被挂在城楼上,暴尸三日,以儆效尤。 故事发生在1928年,那年头对中国来说无异于欧洲的中世纪,国内外局势的动荡不安,在渭北平原上的高陵县就发生了这样的一段故事。 那时,白家是当地有名的地主,但可不是恶霸地主,经常救济贫农,施舍财物,白老爷子一生为人忠厚,但略有些吝啬,膝下有两个儿子,老大是白文范,另一个是白文熬。 1925年,23岁的白文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便参加高陵县的工作,全县出现了抗粮、抗捐、抗税热潮,形成“空前未有之盛举”。组织召开群众大会,揭露、清算恶霸、劣绅纪桢之霸占学田、贪污粮租、侵吞救济专款等罪行,迫使县长下令将纪桢之逮捕下狱。1927年7月,依附蒋介石的冯玉祥下令石敬亭在陕西 “清党”反共,到秋冬,白色恐怖已笼罩全省。原来被关押的恶霸劣绅纪桢之,经其子纪伯文贿赂县府官吏又被释放出来。父子借白色恐怖,对民众实施反攻倒算,7月,纪家父子向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状告白文范等,并设计将白文范诱捕送往西安。白文范在狱中受尽酷刑折磨,始终坚贞不屈。11月18日在西安英勇就义。 这是互联网上所能搜索出来的,但我要讲述的是从被捕到被害期间的故事。 当白文范被捕后,党组织立刻展开营救工作,一方面与省城的地下党同志取得联系,通过多方面实施营救,一方面我党派出联络员与国民党有关方面展开谈判,从正面营救。 白家闻讯后,内外大震,一直反对儿子做地下党的白老爷子更是气急败坏,不但没有理这件事,还说,让他吃吃苦头也好,但耐不过白母的几日哭哭啼啼,老爷子便去了省城,这一去才发现事情不像他所想的那样简单,原来还有人从中作梗。 这便是那恶霸纪氏父子,先向省政府诬告白文范的种种罪状,随后拿钱财打通关系,希望早日处决白文范。 经过多方努力,地下党终于打通了关系,就是贿赂了一名行刑副官,营救计划就是,用假子弹向麻袋乱开几枪,随后再把假装昏迷后的白文范送到城外的交接点。但这个计划的关键处在于,那名副官向地下党索要1000块大洋,还说,这阵子上面查的严,况且白文范还是个共党头子,家里还是个地主,这掉脑袋的事少了1000大洋还不干。 党组织立刻把这一情况告诉了白家,白老爷子一听要这么多的大洋无异于要他的命,便一口回绝了党组织,还说贵党干不了的事,就让我老爷子来干。之后,白老爷子率领地方乡绅向省长求情,望放了那不孝子。 结果,随着全国清速“共匪”的热潮到来,白文范便牺牲了。 故事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但有幸笔者听到了这一段被遗忘的故事,虽不能完全反映当时真实的故事,但听白家的后人讲大概就是这样。如今白家后人依旧生活在这渭北平原上,他们的子孙如今有的已经在边防某地为祖国戍守边疆,有的正在努力复习,备战高考,有的已经娶妻生子。他们像这春天发芽柳树的嫩叶一样,正富有生命力,他们有着希望,有着梦想,先人的热血依旧在他们身上流淌,他们不会忘记那段历史。 年年清明时节,无数的人来到白文范烈士陵园来祭奠先烈,今年我想把这种情怀换做另一种方式,让先烈的这段历史不被忘却。 (作者系语言文化传播学院2013级学生) 撩动味蕾的美食 ★张倩妮 我的家乡位于毛乌苏沙漠边缘,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它一直以来的华美外衣,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绽放在陕北那湛蓝的碧空中。在榆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人民,他们用精巧的双手与无穷的智慧发明的美食,更是一篇难言的佳话,那撩动味蕾的美食也撩动着陕北人的心。 这是一个寻常的早晨,六点钟的时光这里却早已热闹成海洋,这里是一条小有名气的小吃街,每天都会有老客人带着新客人光临。顺着淡淡的肉香味,第一家便是榆林名吃——羊杂碎,它可不像字面意思一样把羊的内脏任意的煮上一锅,它是将三红心、肝、肺切成碎丁或薄片;三白,肠、肚、头蹄肉切成细丝或长条慢火细炖,细致地煮上一夜,第二天用它来当做锅底料,和上一盘晶莹剔透的粉带,拌着红灿耀眼的辣椒面,春意葱茏的香菜末儿,油汤滚滚地热气冒出来了,红油冒着气泡,看着就要流口水。 这只是名吃之一,如果你来榆林吃小吃,不得不提的是一道经典地方小吃——洋芋擦擦。早先年,洋芋擦擦也叫洋芋坷垃,是陕北的家常农家饭,在粮食匮乏的年代,它可是一大功臣。虽然主料是陕北多的不值钱的土豆,但经过裹面之后再蒸的工序,土豆丝会变得稍稍透明,金黄金黄的泛着油光,揭开锅的一瞬间,土豆的醇香气息会扑面而来,馋人的很。不过最棒的是浇上自家特制的冒着热气的番茄香菇酱,当然,如果你吃的足够正宗,一碗绿油油的青椒小炒肉作为作料是必须的。酸甜的番茄酱,浓郁的香菇酱,香辣的青椒,渗着肉汤的微微泛黄的土豆丝,让你敞开你的味蕾,欲罢不能。 精致的菜肴略举一二,来过陕北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的一道地道粥品——钱钱饭。自家的女主人前一天晚上便把钱钱、青豆、玉米粒、麦仁、红豆、黑豆泡在冷水中,第二天趁着天未亮透的朦胧劲,刷洗干净大锅,再满满倒入一锅透亮甘甜的山泉水,将各色作料、豆科分层一批一批的煮进大锅,最后焖上锅盖,看着蒸气顶着大锅盖噗嗤、噗嗤地一早上,一锅正宗浓郁的钱钱饭便做好了。揭开锅盖,破开红色肚皮的豆子裹着浓郁的米香,扁平的黑豆缠绵着软糯的米粒,稠的扯不开的粥汤拌着甜透人心的沙糖粒,这一碗下去一天都那么满足、那么惬意。 顺着巷子往更深处走,你会闻到浓郁的化不开的粥香,你会看到拌着鲜艳红油的米皮,你会吃到脆皮夹心的小土豆……总而言之,这是一座被美食包围的城,这里有一群幸福善良的人们过着恬淡自由的生活。 那些舞动舌尖的美味有没有挑动你许久冰封的味蕾呢? (作者系语言文化传播学院2013级学生) 卜算子·清明节 ★刘宇昭 嫩绿盖疏枝,长草轻修剪。 一片新泥翻旧事,翘首相思燕。 重彩画几支,洒酒蹲身缓。 细雨呢喃唤故知,往事心头转。 清明节·忆祖母 ★刘宇昭 岁岁清明今又逢,莹前半立忆慈容。 狂风本已先摧柳,恶雨缘何再浸松? 揣揣飞鸿愁向北,潺潺碧水懒流动。 黄泉倘若通灵性,当佑儿孙代代荣。 (作者系艺术学院2012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