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清明节回归“清明”
文章字数:2,794

编者按:清明,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是在祭祖、踏青过程中感悟生命本身的过程,蕴含一种特殊情感需求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白色经济”的崛起,祭祀用品市场刮起了奢侈品风潮,清明假期被商家炒作商机、被人们用来游玩娱乐,清明节渐渐成为部分人心中纯粹的 “焚烧”与“消费”结合的节日。过度消费清明节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无形中消解着清明节本身的文化内涵。在结群出游、上街火拼和宿舍网游中,清明节在大学生心中已越来越模糊,感受最深的只剩下传统文化带来的“公休”。被误读的清明节 豪华小车、精致别墅、美元冥币、扎堆排队烧纸、燃放鞭炮,拥挤的墓园烟雾缭绕呛人,空旷山林里烧纸引致山火……嘈杂而奢靡的祭祀和经济过度消费,反映了人们对清明节内涵的误读。这些形式上的狂热掩饰不住大家浮躁的从众心理,损毁了清明节的“清洁明净”,对祖先的怀想已被排斥到节日的最底层。就这些损毁“清明”的现象,我们采访了部分同学,请他们谈谈清明节应该怎么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01班 蒋桃 国家将传统节日上升为法定节日,是为了提醒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学习节日文化内涵。殊不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只是将清明当做“假期”来看待,很多人在游山玩水、购物消费上从不吝啬时间,却在淘宝上“私人定制”代客扫墓业务。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消费,消费的是逝者的清净。汉语言文学专业1202班 李萍 清明节不仅要悼念已故之人,更应发人警醒,告诉人们要珍惜现在 。真正的孝顺不是待到亲人辞世后哭得多么伤心,也不是建多么宏伟的墓穴、办场面浩大的葬礼。而是要趁着亲人尚在人世的时候好好照顾他们,给他们更多的陪伴与关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过得幸福快乐。汉语言文学专业1302班 高洁 清明节祭奠先人,也应拜祭我们的先烈,让他们的精神永存我们心间,学习他们生命的坚韧、进取的力量,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重新审视平凡生活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精神,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在他们气贯长虹的事迹中汲取勇气和坚毅。金属材料工程专业1202班 包弦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清明节祭祀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网络祭祀中鲜花、祭酒、点蜡和留言等祭祀服务一应俱全,点击相应图片然后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完成祭祀。这使得那些远在他乡无法回家的人清明祭祀也更加的便捷,同时网祭也是绿色祭祀文明祭祀的表现之一。又是一年清明时 “舞烟眠雨过清明”,心里蓦然一惊,春社以过,清明又至了。 清明时节,人们总在微雨中换一身素装,或烧纸扫墓、公祭献花,或在诵读祭文中追忆往事。无论是祭奠祖先、缅怀先贤还是追思亲人,清明节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我们感恩的道德精神,成为我们寄托思念的永恒主题。“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依靠个人和家庭来延续的文明的传承,在这万象更新、气清景明的自然氛围中,清明节使我们进行了一场近人情与近自然的生死交流。 在追求“发展”与“速度”的今天,一部分人对传统节日毫无兴趣,亦有人在亲人健在时不闻不问,直到日后站在墓碑前,才能抒发出无限的感伤,串出一段段湿漉漉的回忆。人只有心怀感恩、铭记血脉与历史,才能从生命流转中树立尊重生命与敬畏自然的人生态度,才能从先辈们辛劳的奋斗中获得面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漫漫人生的旅途不会停歇,孝顺与赡养的感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抚今追昔,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源自祖辈们的不懈努力,报答恩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当下用心来传递思念,以自己的积极态度努力奋斗,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以感恩之举告慰九泉之下的祖先们。关于清明节的文化解读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四时八节之一,又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大众节日。 说起清明节的来历,最盛行的说法是,与春秋时期晋国的高士介子推有关。西汉文帝时期的韩婴著 《韩诗外传》,记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介子推是晋国公子重耳的忠实随从,在重耳因为公室争斗而被迫流亡的十九年里,一直跟随在重耳身边,在危难时刻,甚至,帮助重耳渡过重重危机;后来重耳终于回国当上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大封功臣,但晋文公却一时忘记了不肯言禄不愿自我表功的介子推。没有得到任何封赏的介子推回到家中,对母亲讲述了当下的遭遇,母子二人商定进入绵山隐居。当有人提醒晋文公时,介子推已经隐居不见踪影。晋文公派人到他们隐居的绵山四处寻找未果,于是想利用介子推孝敬母亲之心,通过焚山将他们逼出山林,子推母子坚定自己的意愿,最终抱木而死。为了纪念子推,晋文公下令国人于子推烧死日禁火、冷食。晋文公要以此记住自己的过错,也以此表彰子推的高尚品格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其实,考察清明的来历,是与敦促春耕、迎接春天的节气有关。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耕经济社会。农业与气候、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过后,大地回暖,地气上升。到了清明时分,大部分农作物就可以下种了。农谚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之说,就是这个意思。从农时来说,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节期很长,以清明日为界,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在此期间,围绕着农业活动,人们或踏青游玩,或做春耕和春播准备,或举办祭祖活动,扫墓、祭奠、禀告和感激祖先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后辈的技术指导和技能传授,等等,将新的一年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于这些活动,又和与介子推的故事相关而产生的寒食节时间相近,因此,清明节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考查寒食节,除过介子推故事的色彩之外,还与春天之际,降雨量少,天干物燥,人的户外活动频繁,容易引起火灾有关。所以,在此期间,人们对用火安全普遍高度重视,以至于特地约定一个禁火的寒食节,要求民众在这一天不动烟火,只吃前一天做好的食品。陕西关中地区民间的“棋子豆”,就是用面粉和调料做成的其中的一种冷食。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丰富,各地的清明节文化风俗和样式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采。 清明节在中国流传几千年来,已经形成了与之相关的祭祀文化、农业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都属于行为文化范畴。围绕这一节气而形成的节日及其民俗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重要的内容。它包含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自然、珍重人生、尊重历史、慎终追远、重视现实、莫误农时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子推故事的加入,对中华民族忠贞、爱国、宽容、奉献、不计回报、隐忍、感恩、有恩必报的民族精神的形成起了催化的作用。其后,在宗族祭祀、国家祭祀的延续过程中,又陆续增加了对民族英雄、革命烈士的纪念内容。这样一来,便使得清明节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一定要在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所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倍加珍惜,永世相传。 (策划/李 欣 特约撰稿人/知非 文字整理:李欣 杨天乐 李贵贵 康盼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