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首章该怎样解读
文章字数:1,335

            
    
                                                      

★张中山

  关于《论语》的注释解读,汉唐至今名家众多,现代以杨伯峻先生最为权威。杨先生的《论语译注》出版半个多世纪,始终受到学人的爱重和认同。这里先将杨先生对这一章的译文抄录如下: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样的人,不也是君子吗?”(中华书局1963年6月版)
    然而,笔者多年来在反复研读中,始终觉得杨先生这样的解读,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有些“隔”,或者不很妥贴。因为,照此说,孔子把读书学习、朋友来访、有人对自己不了解这样三件事放在一起谈,其中似乎并无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尤其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释为有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更让人觉得在此情理不通。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别人不了解自己,是常态;能了解自己的人总是少数,甚至个别。正如鲁迅先生赠瞿秋白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因而,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怨恨他,是处人应有的态度,谈不上君子风度与否。笔者以为,孔子讲这番话,一定有他特定的语境;三句话也必然有它的内在联系;《论语》编纂者把它置于全书首章,肯定有其特别的意义。为此,倘若阅读这一章的原文,首先其中“朋”和“知”两个字很关键。杨先生在注释中说:“有朋——古本有作‘朋友’的。旧注说:‘同门曰朋’。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里的‘朋’字即指‘弟子’,就是《史记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译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即本此义。”这里的“同门曰朋”,一语出自东汉人包咸《鲁论语注》。意谓同出于一位老师之门的人称“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同出一师的同学。宋人邢《论语正义》注“包    曰:同门曰朋”。按照杨先生注释提示,这里直接用“弟子”应更妥贴准确,作“朋友”讲有些泛。“弟子”也不一定“志同道合”。况且在《论语》全书中,“朋友”一词使用8次,“朋”字单用只有这1次,显然这里的“朋”与“朋友”是有所区别的。所以这里的“朋”应释为“弟子”,不是泛泛的“朋友”之意,也就是包咸所说的“同门”之人。再是关于“知”,杨先生注:“人不知———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说出便可以了解。这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杨先生这个解释显得也有些勉强。检阅《论语》全书,“知”使用了116次,作名词2次,作动词89次,作智慧、聪明讲25次。古人“知”通“智”使用很普遍。杨先生说“知”下没有宾语。如果这里“知”作“智”解,就不存在杨先生说的问题。宋人邢《论语正义》曰:“凡人有所不知(智),君子不怒者,其说有二:一云古之学者为己,己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有人钝根不能知解者,昺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笔者以为,邢在这里对“人不知而不愠”的解释应该说是切近孔子之意的。
    综上分析,笔者以为《论语》首章的释意应为:
    孔子说:“知识技能学习,要及时复习演练,这不是很愉快的事吗?弟子们(同学们)从各地远道而来,在一起共同切磋学问技能,和睦相处,不也是很快乐吗?有的弟子(同学)接受慢一些(拙笨,不够聪明),不要嫌弃怨恨他,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吗?
    如此,这三句话的内在逻辑就贯通了。  (《商洛日报》原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