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文章字数:734

6月24日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教授来到我校,为师生作了题为《大秦岭文化解密》的学术报告。校党委书记张景书教授主持报告会。科研处、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负责人及师生2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上,樊志民教授从《大秦岭》纪录片的赏析、陕南历史文化素描和秦岭与中国历史三个部分解密了大秦岭的政治、历史、文化意义。在《大秦岭》纪录片的赏析中,樊志民教授用大制作、大视野、大思路、大选题、大手笔高度评价了该纪录片在宣传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讲述了《大秦岭》主题曲在宣传大秦岭方面的文化符号意义,并就关于秦岭地名的考究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樊志民教授指出,大秦岭是形胜之地,大秦岭的腹地关中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府之国,秦岭在地理上“不南不北、不东不西”,在文化上“不秦不楚、不豫不蜀”,在产业上“农产、林产并存”,从而造就了秦岭独特的地域文化。他从历史角度出发,梳理了大秦岭从秦朝到近代的历史变迁,特别是对于古都长安的影响力。他指出,大秦岭在近代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非典型性发育,也是“内卷化”的最佳内存释放区;大秦岭的社会结构和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就是土著文化与移民外来文化结构的融合,既有共生也存在矛盾,这是陕南、商洛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
张景书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我们虽然身处秦岭、商洛,更多的是从地理、自然角度去认识秦岭与商洛的,缺少从文化符号意义上对秦岭美的解读。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大秦岭的文化符号意义,才能对“大秦岭”和“秦岭最美是商洛”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我校地处秦岭南坡,师生们在商洛工作学习,只有了解了商洛才能热爱商洛,才能为商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做出我们的贡献。图/文 赵英卓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