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中西部大学校长论坛上的讲话
文章字数:1,853

□赵灵山 教育部港澳台办主任
我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只是教育方面的一个服务人员。教育部港澳台办的全称是“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既然是“事务办公室”,那他就是给大家办事的,就是来支持大家工作的。大家都是在教育的第一线来工作,我们想了一些服务的招给大家,让大家好好来发展中国的教育。
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的分享会,刚才平军同志讲了,实际上这是一个副总理项目,是刘延东副总理和香港的爱国爱港人士李兆基先生共同商定的一个项目。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我们这个计划是2012年开始实施的。2013年5月份,国家就开始实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当中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其中一项就是中西部大学校长的这个研修项目,我跟大家透露一下,这个项目肯定还会继续进行,因为这个项目大家普遍反映还是好的。为什么反映是好的呢,那么我就要往下说一下我的主题词了。这个主题词就是“形势”。
这个形势是一个什么形势?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实现“两个100年”目标。那么发展是第一要务当中,如何发展?这次五中全会提出了5个主题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所谓共享,也就是全民公平;所谓开放,就是我们改革开放一直要在国际上既要参与国际的循环,又要参与国际的治理,这是一种开放的态势。这就是国家面临的大的新的形势。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是什么?
我们是高等教育大国,但不是强国。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处于强和不强之间,将强未强,这是我们的一个判断。而这个“将强未强”的判断是在一个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经济新常态下。经济新常态是什么新常态?第一,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来转变;第二个,经济结构已经从经济的增量转向存量,叫做优存量、调整存量,存量不要太大,这是我们的经济结构方面的一个新形势。还有一个发展动力,就是创新驱动,这次五中全会又提出来了。那么,教育的新常态就变 成了一种将强未强。我们考虑一下,我想在这里加一个我自己经常用的一个比喻,就是说你看,咱人类进化这么多年,是最优秀的灵长类动物,那好,我们看人类。搁我这往上,脑袋,思考的;从我这儿,到我这胯骨这儿,用我的话说,五脏,是来运行的;胯骨以下,是要走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布局,是一个很完整的人。那么高等教育,我这儿想,脑袋,从脖子往上,这可能是研究型大学,需要有一些保证基础性的研究、原创性的研究;运行的,那可能是搞工程,不管是农业工程也好,还是管理工程也好,可能是这一部分,五脏就是运行的;从这个腰部以下、胯骨这儿往下,可能是高职、中职这些搞技术的。有搞研究的,有搞工程的,有搞技术的,才能够构成一个 中国高等教育,或者说应用型高等教育这么一个整体,这是我想的。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将强未强,那么差在哪里?差在了发展理念不够成熟。相对于海外国家来说,我们的发展理念不够成熟,我们的发展机制不够完善,我们的发展方向也不够科学、也不够协调,最起码不像我们人体这样协调。这是我们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的高等教育走向是什么?原来的教育在国家的报告中都是放在民生那个块里面去讲,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这次“十三五规划”当中把教育提到了创新那一块去。也就是说,今后的发展要更多地依赖于教育,教育创新是拉动国家经济的一个引擎。或者说,经济多元发展当中的一元就应该是教育。第二个,教育的走向是从过去的支持、服务转为服务与引领并重。也就是说,以前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现在教育可能要引领经济来发展,这是我们的一个定位。第三个,我们的教育发展的走向已经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要往内涵发展,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用改革创造特色来发展,这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走向。那么,高等教育的走向还有一个大背景是我下边要说的,那可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把我们的高等教育融入到国家的“一带一路”大战略里面去。教育在“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有基础性、先导性,落实到高等教育,落实到具体学校的任务上,我们应该要有一个转向。这个转向实际上就是要把我们的高等教育设定到我们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上。地方经济,总体上的经济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中去了,我们的高等教育就融进去了。第四个,应用型人才。我们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也一定要想好,高等教育必须要脚踏实地,就得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学校要搞对外开放,要搞对外合作与交流,你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
我说了这么多内容,就说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我们面临的形势,第二件是我们应该怎么做。
谢谢各位!
(根据录音整理摘编,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