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盛言宜
文章字数:1,378

★程华
跟踪阅读贾平凹几近十年,却从未与贾大师谋面,只是日日浸淫于他的文字当中。贾老师的文字不夸饰、不矫情,心到笔到,是能写到人心里面去的文字。我喜欢这样的文字,更敬仰能写这样文字的人,希望在终日的文字厮磨中,也能偷得一星半点的文学风神,可终归是境界狭小。今日得缘近距离见贾老师一面,人如其文,也是不夸饰,不张扬,虽众人簇拥,却是我自气定神闲。人到一定的年岁,会看穿俗世,会了悟人生,到了贾老师这般年岁,对天地人的了悟如此透彻,令人汗颜。他说,人不过是天地间冒出的一股气。照此理解,天地间原本充塞着诸种气息,有人气贯长虹,境界自高。有人在浑浊的气场中蝇营狗苟,这便有了残杀、嫉妒和伤害。人生天地间,如有爱,能自奋飞,便能借着这股气飞扬地面,这便少了争斗和抢掠。有人说,贾平凹身上自有一股仙气,仙气已远远地飘离大地,俯瞰众生,这才能将人世看得真切。仙气、浊气、恶气、臭气、清气,细细感慨,我们是天地间冒出的什么气?便不觉感慨,为什么我们不能得贾平凹文字风神,原是少了那么一股能将俗世看开的超脱之气。
十年前看贾平凹《高老庄》,看的是懵懵懂懂,至此之后看《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带灯》,及至《老生》,看着看着,贾平凹已是文坛老生,文学的手法和技巧自不待提,单是那些渗透在文字中、寄托在人物上、编织在故事里的人生感慨和生活哲学,便是我们这些追随贾平凹文字的人也是一知半解。在贾平凹研讨会上,贾平凹坐在台上,仍是那么朴素,在身材高大的吴义勤旁边,甚至有点局促不安。贾平凹坐在台下听报告,拿着笔不停的记录,这个用千万文字为人们构建起庞大的精神食粮的人,原也如小学生般认真。有学生仓促,借旁边学生的一张纸,请贾平凹签名,贾也耐心题写。在20世纪90年代,贾平凹出版《废都》,文坛骂声一片,贾平凹形容那时一度动了放弃写作的念头,《废都》之后二十年,贾平凹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写作,用一部又一部的作品证明着自己文坛老生的实力。报告会上,谩骂之声少了,赞扬之声多了,如同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般,听到的更多的声音是说不尽的贾平凹,贾体语言、贾体叙事、贾体结构,贾平凹的独创性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可。跟踪阅读贾平凹作品几近十年,写过贾氏相关作品数十篇,如同朋友所说,贾平凹若是一座山,那么山中气象氤氲,花草树木未可辨识,进得山深处,气蕴流转,真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感。
只有真正了解贾平凹的人才能深刻理解贾平凹的文字,贾平凹在台前致辞,普普通通的语言,坐在我旁边的贾平凹的女儿却听得潸然泪下。浅浅说,与与会领导不同的是,贾平凹的语言是出自肺腑,来自灵魂的语言,所以感人,能进入到人心里去。父亲与女儿在报告会上相逢,在常人看来,女儿捧父亲类于炒作,但是,在至亲面前,却是另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获得不一般的生活体验。我想,这次关于故乡的演讲,因为其精彩,不仅参与报告会的人记得,聆听发言的情景也会成为其女儿经历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会后看到手写体的贾平凹致辞《我的故乡是商洛》,文中有修改的痕迹,看得出是一气呵成的文字,字字真情。从1973年公开发表第一篇小说起,贾平凹写出的文字以千万计数,都是如这般一个字一个字在纸上写出来的,想象,光是这样的文字手稿几乎可堆满一屋子,如此的情感积淀,四十年如一日,终于修炼得成浩然大气。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作者系文传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