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经把书教
★李冲
文章字数:1,728
    窗外小学的铃声在睡梦中将我惊醒,接着“咚咚”的鼓声有节奏地敲起来,被铃声惊醒的我再也睡不着了,拉开窗户。
    窗外,凛冽的寒风不停地刮着,已经到了小寒的节气,但是丝毫没有下雪的迹象。阴沉的天空,远处干枯的树木清晰可见,透过窗外,小学院子的红旗在迎风飘扬,欢乐的孩子们正排着整齐的队伍。这个时候,升国旗仪式已经结束,“国旗下的讲话”正在进行,看着这一切,飘飞的思绪就又回到了六年前。
    那一年,我毕业选择回到故乡商洛,很幸运成为一名教师,师范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我,很是适应教师这个职业的,加之我性格温和,当时的许多同学都认为我是当教师的料,我也按部就班地加入了教师的行列。
    那是一个离县城约15公里的小乡镇。一所九年制学校,初中三个年级的孩子较多,在全县教学质量是数一数二的。热情的教职工,活泼的小学生,一下子让我喜欢上了这里。但每到周五,随着放学一声铃响,学生和附近的教职工在我的目送下全都陆续地回家时,落寞的我一个人空空荡荡地站在操场上,无助、彷徨。热心的老师邀请我去家里做客,热情的孩子邀我去家访,管理电教室的老师把房子的钥匙也留给了我,让我在无聊时上网打发时间,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喜欢上了坐在教室里看电影、打游戏、练习打字;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喜欢上了一个人沿着河流,随着马路一直走到路尽头;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喜欢上了上山,看山上白云飘飘,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落,蜂飞蝶舞,野外自然的自由世界,消磨着我的青春,也打发了我无聊的时间。
    当傍晚来临时,偌大的学校,就我一个人,学校紧贴着坡跟,窗子对着的是一座坟墓,因而我很少开窗。天色一点点地暗下来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呆在房子,拿出书本,静静地思考,大声地朗读,尤其是我喜爱的古文,我还记得,那时候,最爱读的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每当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时,心中那种舒畅,那种愉悦,好似胸襟无比开阔,意气无比激昂。
    那时候,由于上班期间做早操的缘故,周末也都没有睡懒觉的习惯。七点多,就醒了,于是就拿起书本,一个人站在三楼的走廊,大声地诵读起来。简单而单调的周末生活就这样消磨。随着周日的学生不断到来,学校再一次变得热闹起来。
    冬季来临了,呼啸的北风不断撕扯着无尽的苍穹。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全班四十多的学生其中三十多人都在住宿,这里是大通铺,一个十余平方米的房子中挤挤的摆放了四张床,是上下通铺的那种架子床。旁边有学生的柜子,里面装有学生从家中带来的酸菜和方便面,窗户的玻璃碎了几块,紧挨在一起的孩子抵御不了冬日的寒冷,于是我就找来几块硬纸板,封住了窗户。等天气暖和的时候,再拆开,孩子们的伙食很差,是常见的那种糊汤加酸菜,中午就是面条或者糊汤面,但是孩子们依旧吃得很香甜。
    那个时候,孩子们都很喜欢我,我也挺喜欢孩子们。山里的孩子离家远,一周基本上只带五元钱,赶上了头疼脑热或者是其他的花销,就不够用。那个时候,孩子们遇到问题,都爱找我,生了病的或者借钱的这种事情,往往都会想到我。有几次,半夜时分,房子门常被孩子敲响了,于是我就带孩子们去公路边不远的乡村医生去看病,往往就替孩子们垫付了药费,懂事的孩子也知道我手头紧,隔一个周后就将钱还给我。
    学校里紧缺音乐老师,我也时不时地教孩子们唱歌。记得在元旦来临前,学校组织元旦晚会,自小不爱舞蹈也无从教起,于是就教孩子们跳《兔子舞》,幸亏那个时候的孩子比较聪明,简单的动作教了一遍,孩子们基本上都会了,于是我就拿一张板凳,坐在孩子面前,让孩子们跳,后来懂音乐舞蹈的老师做了指导,没想到,竟然还获了奖。
    捣蛋的孩子总有那么几个,让我教训了几次,情况好转了许多。有几个孩子父母都在外地,有的还在非洲打工,过年时都陆续地回家了。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来看看孩子,拜访我这个班主任,孩子的父母挚爱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学习,让我这个老师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就用更多的努力放在教学事业上了。后来由于其他的原因,我离开了这所学校,结束了这段教书生涯。
    (作者系丹凤县纪委办干部、我校2005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