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文章字数:1,886
★经济与管理学院 王怡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为了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启动了应用型大学研究与改革试点工作,引导高校转型发展,真正办出特色,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转型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水平提出了新的命题与要求,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改革、实践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目前,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人才供给与需求在培养规格与质量上存在错位现象,要求我们深入思考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为主体,采用“讲授——接受”型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形成了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基于此,我们探讨了“合作研讨式”教学法。
一、“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论
“合作研讨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团队合作、大班理论授课、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班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
大班理论课任课教师主要对课程理论体系进行提炼总结;针对课程教学目标,主要讲重点、难点和热点,讲知识产生的背景及获取知识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质疑的问题。小班为讨论课,将一个大班分成若干个小班,由1-2个教师负责1个小班的讨论课,进行团队协作教学。讨论题目的设计紧密围绕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是案例分析、热点问题或者是企业的实际业务。每个讨论班的学生组建若干个研究团队,形成5人左右的研究小组,分工协作,形成小组研究报告,由发言人代表本组作主题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质疑、提问,教师针对发言情况进行启发、引导、点评、总结。学生在配合大班理论课和小班讨论课的过程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在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下,借助课程网站以及教材等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可在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平台选择老师进行发帖提问。在小班讨论课上,辅导教师阐述当次研讨的意义、目的以及要求,然后分组由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作研讨结果报告,辅导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质疑、提问,并由辅导教师针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配合程度等做出评价,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与问题。辅导教师 在每次集中汇报讨论结果时,根据每个合作小组所提交报告的质量以及成员积极性的调动、报告表现力及发言人的表现等综合表现给出小组成绩。然后由合作小组内部对每个成员在本次讨论中的贡献给予贡献率评定,得出每个成员的成绩。在教学考核与评价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成绩(10%)、讨论课成绩(40%)及个人作业完成情况(10%);终结性考核是指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40%。
“合作研讨式”教学法打破了以往教师主导的一言堂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二、实施效果总结与思考
“合作研讨式”教学法是对理论课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颠覆,解决了长期以来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顽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研讨式”教学法改变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沿用的“粉笔加黑板”、“教材加教案”的自说自念、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有效凝聚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关注度。
2.在“合作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等间歇参与方式,学生全程参与了课程教学。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在汇报的过程中提高了口头能力。“合作研讨式”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有效改变了传统课程考核存在的一些弊端,提高了学生在课程考核中的参与度,避免了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的空虚敷衍现象,使成绩更能衡量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习的能力。
“合作研讨式”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凭借各种渠道搜集到相应知识,掌握到相关要点,顺利完成任务,享受到自主攻克难关、解决问题的喜悦。在合作研讨的过程中,甚至还会出现很多创新点。
“合作研讨式”教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了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学术能力的压力。当然,“合作研讨式”教学也有一些问题和缺陷,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对过程评价、专题确定的关注和研究,将传统教学法与“合作研讨式”教学结合起来,才能促使教学效果更为有效和完善,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改进和提升,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为高校的转型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为了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启动了应用型大学研究与改革试点工作,引导高校转型发展,真正办出特色,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转型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水平提出了新的命题与要求,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改革、实践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目前,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人才供给与需求在培养规格与质量上存在错位现象,要求我们深入思考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为主体,采用“讲授——接受”型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形成了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基于此,我们探讨了“合作研讨式”教学法。
一、“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论
“合作研讨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团队合作、大班理论授课、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班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
大班理论课任课教师主要对课程理论体系进行提炼总结;针对课程教学目标,主要讲重点、难点和热点,讲知识产生的背景及获取知识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质疑的问题。小班为讨论课,将一个大班分成若干个小班,由1-2个教师负责1个小班的讨论课,进行团队协作教学。讨论题目的设计紧密围绕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是案例分析、热点问题或者是企业的实际业务。每个讨论班的学生组建若干个研究团队,形成5人左右的研究小组,分工协作,形成小组研究报告,由发言人代表本组作主题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质疑、提问,教师针对发言情况进行启发、引导、点评、总结。学生在配合大班理论课和小班讨论课的过程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在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下,借助课程网站以及教材等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可在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平台选择老师进行发帖提问。在小班讨论课上,辅导教师阐述当次研讨的意义、目的以及要求,然后分组由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作研讨结果报告,辅导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质疑、提问,并由辅导教师针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配合程度等做出评价,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与问题。辅导教师 在每次集中汇报讨论结果时,根据每个合作小组所提交报告的质量以及成员积极性的调动、报告表现力及发言人的表现等综合表现给出小组成绩。然后由合作小组内部对每个成员在本次讨论中的贡献给予贡献率评定,得出每个成员的成绩。在教学考核与评价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成绩(10%)、讨论课成绩(40%)及个人作业完成情况(10%);终结性考核是指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40%。
“合作研讨式”教学法打破了以往教师主导的一言堂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二、实施效果总结与思考
“合作研讨式”教学法是对理论课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颠覆,解决了长期以来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顽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研讨式”教学法改变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沿用的“粉笔加黑板”、“教材加教案”的自说自念、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有效凝聚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关注度。
2.在“合作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等间歇参与方式,学生全程参与了课程教学。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在汇报的过程中提高了口头能力。“合作研讨式”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有效改变了传统课程考核存在的一些弊端,提高了学生在课程考核中的参与度,避免了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的空虚敷衍现象,使成绩更能衡量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习的能力。
“合作研讨式”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凭借各种渠道搜集到相应知识,掌握到相关要点,顺利完成任务,享受到自主攻克难关、解决问题的喜悦。在合作研讨的过程中,甚至还会出现很多创新点。
“合作研讨式”教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了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学术能力的压力。当然,“合作研讨式”教学也有一些问题和缺陷,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对过程评价、专题确定的关注和研究,将传统教学法与“合作研讨式”教学结合起来,才能促使教学效果更为有效和完善,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改进和提升,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为高校的转型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