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事业—走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哈尼烘焙”屋
文章字数:3,014


策划 王霄飞 学生记者 李先国 雷昱 常坤 谭莉
中午十二点,悠扬的下课铃声在校园回荡,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级学生陈庆乐夹杂在人流中走出教室,来到位于二号教学楼的食品加工实验室。在这里,他穿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开始熟练地用牛奶和面,做面包。做出一炉香甜可口的面包需要配料、和面、松弛、整形、排气、醒发、烘培等十六道工序。其中醒发需要两小时,烘焙需要40到15分钟不等的时间。和其他同学一起忙到下午四点半,包括面包、蛋糕、蛋挞、饼干、牛轧糖等4大类20多个品种的西点才算制作完毕。陈庆乐和同伴们又匆匆将做好的产品装箱,搬运到清真食堂旁边的一个小窗口,这里有一块醒目的标牌———“哈尼烘焙屋”。标牌下面,已经有师生在排队等候。在1个小时之内,100个蛋挞、20斤各类面包、160个蛋糕和50盒饼干就销售一空。自今年3月25日“哈尼烘焙”开业以来,这已经成为陈庆乐等人的生活“新常态”。
初创业 慧眼觅商机
2015年,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2013级学生陈庆乐、郭元春、满小庆、朱贝贝、伍星星、张婷、赵朋涛、李晓洁、李长娜9位同学在实验课上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产加工是他们的必修课程,而粮油加工的基础实验就是制作白面包,为什么不能在学校里开一个面包烘焙工坊,用自己学到的技术进行创业实践,也让师生能够不出校门就能买到可口的面包呢?这个想法得到了指导教师张薇和生物学院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今年3月开学后,9位同学联合成立的“哈尼烘焙”屋就这样面世了。
“哈尼烘焙”团队的创新工作是从艰苦的自学开始的。在实验课上做出面包是一回事,推出受到市场和消费者认可与喜爱的产品是另一回事。粮油加工课程实践只要求学生做出基本的白面包即可,而面包好不好吃,发酵时间、烘烤温度、水分和湿度的控制都很重要,稍有差池就会影响面包的色泽、口感甚至形状。不同的面包需要的原料也各不相同,仅面粉就有高筋粉、中筋粉等5种之多,常用油类有4种,糖有5种,奶有4种。这里面的配方比例、加工工艺很多都是烘焙业中的商业机密。为了做出好面包,“哈尼烘焙”团队从网上下载教学视频、搜索经典配方,还从图书馆借来七八种专业书籍,一边琢磨理论,一边上手实验。
“扎实的理论知识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陈庆乐告诉记者,“与一般面包店的工人不同,他们可能知道该怎么做,但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而我们首先学习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微生物》课程,让我们对面包发酵的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探索发酵工艺就有了明确的理论指导。”
在最初的三周时间里,“哈尼烘焙”团队9位同学每天进行试验,一次次改进配方,终于做出了优质的面包。为了提高效率,他们分成4个小组,分别钻研面包、蛋糕类,酸奶类,牛轧糖、蛋挞类和饼干类工艺,并一一攻克。“蛋糕烤好以后要注意降温速率,最好先在烤盘里放一下,不然顶部会迅速塌陷;泡芙制作时要注意鸡蛋和面粉的比例,否则外壳太硬或太软,都会影响奶油的加注⋯⋯”面对记者,几位同学侃侃而谈,已经隐隐有了一份面包师的自信。
试营业 同心克难关
创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这期间,生物学院和学校领导层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项目启动之初,资金首先是一个大问题。创办“哈尼烘焙”的9位同学都是白手起家,自掏腰包来购买实验材料的前期投入。在这关键时刻,生物学院为他们拨付了3500元启动资金,并帮助他们联系鑫德食品公司作为原材料供货商。面包烤出来了,如何销售又是一个问题。经过生物学院领导层的努力,学校在清真食堂内特批了一个店面,让“哈尼烘焙”在校内有了“一席之地”。
“哈尼烘焙”屋开始营业后,迅速以品种多、质量佳、价格便宜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为了保持醇正口感,“哈尼烘焙”团队坚持用纯牛奶和面,在选材中使用优质的雀巢奶油,不添加任何香精、防腐剂等添加剂。在实践中他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顾客消费需求也不一样:年长的教师更注重食品安全与质量,而青年学生在乎的是购物体验与新鲜感。为了更好的满足师生需求,“哈尼烘焙”团队一边经营,一边努力研发新配方,推出黄金手撕面包、老酸奶等新产品来丰富产品线,并自学绘画艺术加强蛋糕的卖相。
“哈尼烘焙”屋开业之初,就有质疑的声音传来,怀疑他们能不能把产品做出来,能不能把店面经营下去。面对这些问题,陈庆乐坦言:“太累,有时候都想放弃!”每天销售面包的一个小时里,师生们看到的“哈尼烘焙”团队成员都是面带微笑、服务周到、充满热情的。实际上,要保证课业,保证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保证店铺的正常运行⋯⋯平时他们除了上课都得在实验室不停改善制作配方,学习制作工艺,还要在制作销售完毕后打扫实验室和店铺,每天很晚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休息。时至今日,团队成员满小庆还不敢把自己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事情告诉家人,就是怕父母担心自己太累。郭元春告诉记者,因为订货量相对较少,除面粉以外的原材料,都需要他们自己去物流中心提货。有一次她和满小庆两个人去拿黄油,突然下起大雨,两个女生抱着40斤重的黄油站了半个多小时才打到出租车,其中艰辛一言难尽。
“这样的生活虽然累点,可是我们却觉得过的很充实,很有意义,为了自己心中的创业梦也为了烘焙屋更好的发展,我们愿意努力”,团队成员们如是说。前不久,郭元春的奶奶过生日,她亲手烤了一个6寸蛋糕送给奶奶,这份独特的生日礼物赢得了全家的赞誉,以及对她工作的支持。其他同学也都得到了父母、亲友、同学的鼓励与支持。生物学院更对他们寄予厚望,不仅让他们在以后的粮油加工课程中担任技术指导,还要求他们把这个创新创业团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能让别人看笑话”,陈庆乐说。
抓机遇 不负创业梦
如今,“哈尼烘焙”已逐渐走上正轨,创业团队也开始为下一步的发展精心打算。经学校联系,“哈尼烘焙”得到了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的支持。4月11日,校党委副书记彭虎军和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淑霞共同为“哈尼烘焙”屋揭牌。彭虎军对同学们这种自主创业的行为表示支持与鼓励。他表示,哈尼烘焙创业项目是我校去年颁布的《商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实施以来的一个成功典范,也是我校在校大学生的首次成功创业,实现了零的突破。自去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国战略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颁布实行《商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紧扣应用型大学服务面向地方性、区域性、行业性的特征,密切关注我校专业的实践能力,推动我校专业完成转型发展,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哈尼烘焙创业项目正是该方案成功迈出第一步的有力体现。
展望未来,“哈尼烘焙”团队信心满满。推出系列有本地特色的面包产品是他们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之一。“我校于浩世老师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蛋白质含量特别高,我们打算用这种小麦粉来试制面包,预计口感会更上一个台阶”,陈庆乐告诉记者。与陕西森弗公司合作后,“哈尼烘焙”屋也将入驻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商州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未来他们将推出APP手机客户端,实现线上销售,方便大家预订产品。在校园里的店面也将会进一步扩大,开发烘焙DIY等新项目。
作为2013级学生,陈庆乐等9人明年就要毕业离校了。他们表示,“哈尼烘焙”屋将由下一届同学接手,一直在学校里经营下去,成为生物学院一个固定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回想起创业以来的艰辛,他们感慨颇多。谈到以后的打算,他们微微一笑:“应该会一直从事这个行业吧!毕竟,这是我们喜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