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艺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文章字数:1,818
□武晓婕
2015年7月27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天成长起来的“90后”学生,他们有着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有着广泛通达的多渠道信息来源,有着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而对带有说教色彩的教学形式表现出较大的抵制情绪。如何给他们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如何提供能够进行平等、通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渠道和途径,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抽象性的特点,导致一些大学生对此敬而远之,感觉书本理论和教师授课内容太过单调和空洞,许多深刻的道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学生想知道的,教师不讲;教师讲的,学生不愿意听。为此,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必须读懂学生,把学生想听和教师想说的结合起来,把重大理论问题和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讲深、讲透、讲清楚、讲明白。在教学上努力做到“三兼顾”,实现“三贴近”:即兼顾历史、现实和未来,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贴近实际,突出分析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兼顾理论性和生活性,既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又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兼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大学生成长两方面的需求,以教书育人为本,分析和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认识问题。只有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提升了兴趣,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教学实践证明,“对话”教学是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艺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对话”教学,是一种基于人与世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发展等理论的最新认识之上的崭新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用“以学为本”的启发式教学代替“以讲为本”的灌输式教学。通过对话,达到沟通与交流,使课堂里思维活跃,在活跃的思维中实现传授知识、锻炼能力、培育人格的目的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讲述是重要内容,教师要讲得精练,并突出重点;课堂留一定时间,以便使学生参与对话。话题的选择和设计要体现科学性、时代性,贴近学生、贴近社会,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对话教学由许多教学环节构成,虽然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莫过于选好题目。因为题目就是主导,就是向导。比如在课堂讨论中,设计的题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一般。太大太一般,学生讨论起来既宽泛,也无中心和重心,必然干扰主题。同时题目一定要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他们不熟悉,没多少话说,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此外,题目要具体化、细化。通过讨论,通过对话,使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改变错误看法,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预期效果,关键的环节在于课堂上师生间形成良好互动关系。教师设计教学方法,着眼点要放在与学生建立双向交流模式上,加强教学中的对话与合作,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每学期的教学都应该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针对新课程的设置、新教材的使用情况、教师所讲课程的效果、所学课程的疑问、对现实有哪些问题和思考等进行调查访问。这样的调查,可以放在学期开始时做,也可以放在期中、期末时做,放在学期初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总体看法,了解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得到哪些知识,以及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放在学期中,是因为学生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通过反馈,一方面便于了解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程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对不足之处作及时补救;另一方面,看看学生对以后的课有什么要求;放在学期末,则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教师所讲课程作一个全面总结,以待于在以后教学中修正提高。 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艺术,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努力的方向。但正如《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所要求的,“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以执着的信念、坚定的信心,攻艰克难,勇于创新”,才能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
(作者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教师)
2015年7月27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天成长起来的“90后”学生,他们有着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有着广泛通达的多渠道信息来源,有着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而对带有说教色彩的教学形式表现出较大的抵制情绪。如何给他们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如何提供能够进行平等、通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渠道和途径,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抽象性的特点,导致一些大学生对此敬而远之,感觉书本理论和教师授课内容太过单调和空洞,许多深刻的道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学生想知道的,教师不讲;教师讲的,学生不愿意听。为此,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必须读懂学生,把学生想听和教师想说的结合起来,把重大理论问题和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讲深、讲透、讲清楚、讲明白。在教学上努力做到“三兼顾”,实现“三贴近”:即兼顾历史、现实和未来,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贴近实际,突出分析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兼顾理论性和生活性,既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又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兼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大学生成长两方面的需求,以教书育人为本,分析和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认识问题。只有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提升了兴趣,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教学实践证明,“对话”教学是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艺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对话”教学,是一种基于人与世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发展等理论的最新认识之上的崭新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用“以学为本”的启发式教学代替“以讲为本”的灌输式教学。通过对话,达到沟通与交流,使课堂里思维活跃,在活跃的思维中实现传授知识、锻炼能力、培育人格的目的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讲述是重要内容,教师要讲得精练,并突出重点;课堂留一定时间,以便使学生参与对话。话题的选择和设计要体现科学性、时代性,贴近学生、贴近社会,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对话教学由许多教学环节构成,虽然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莫过于选好题目。因为题目就是主导,就是向导。比如在课堂讨论中,设计的题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一般。太大太一般,学生讨论起来既宽泛,也无中心和重心,必然干扰主题。同时题目一定要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他们不熟悉,没多少话说,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此外,题目要具体化、细化。通过讨论,通过对话,使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改变错误看法,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预期效果,关键的环节在于课堂上师生间形成良好互动关系。教师设计教学方法,着眼点要放在与学生建立双向交流模式上,加强教学中的对话与合作,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每学期的教学都应该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针对新课程的设置、新教材的使用情况、教师所讲课程的效果、所学课程的疑问、对现实有哪些问题和思考等进行调查访问。这样的调查,可以放在学期开始时做,也可以放在期中、期末时做,放在学期初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总体看法,了解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得到哪些知识,以及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放在学期中,是因为学生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通过反馈,一方面便于了解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程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对不足之处作及时补救;另一方面,看看学生对以后的课有什么要求;放在学期末,则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教师所讲课程作一个全面总结,以待于在以后教学中修正提高。 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艺术,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努力的方向。但正如《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所要求的,“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以执着的信念、坚定的信心,攻艰克难,勇于创新”,才能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
(作者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