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乐
文章字数:1,736

 
  
                                                                                                        郑雅宁

   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一个很大的书柜,床下还有几个装书的箱子。书都是父亲的,但因为工作繁忙,他早就忘了这些书的存在。我可以趁不上学的时候,肆意去翻看。四年级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了《西游记》《红楼梦》,从此像打开了一个神奇的魔盒,透过这个魔盒,可以看到遥远的未知的世界,新鲜、神秘、令人向往。
    因为功课并没受到影响,父母也很开明地让我随意读书。到初中毕业的时候,书柜里的书大半都看过了,也有些不喜欢,读了几页就丢弃的。高中的时候,功课突然增加了几倍,但我还是不能舍弃课外读书的习惯。父亲每周末都会带我去图书馆,在那里看一个小时的期刊,然后再抱几本书回家,那时读的主要是唐诗宋词和外国名著,喜欢的韦庄、温庭筠、李后主、秦观的词抄了好几本;外国作家里,最喜欢的是哈代、施托姆的小说,莎士比亚、莫里哀的戏剧,以及海涅的诗。读书,仿佛不断地穿越时空,领略和体验不同的人生。读书,又好像在自我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冲破了时空,将过去与现在,陌生与熟悉,现实与幻想都连接了起来,令人心驰神往,犹如置身于诗画之境。
    大学的学习开始有了自由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学生还没有那么频繁、琐碎的各种考试,也没有就业压力和追求财富的迫切需求,校园生活称得上无忧无虑。所以读书可以不那么急功近利,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为考试而读书。母校的图书馆绝称不上豪华,但书籍的数量也足够阅读。老师还常常在课堂上推荐一些书目,读书的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但我的兴趣主要在于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所以始终格外留意这方面著作。外国作家也不再限于欧美,而转向亚非,这时我在读到了此生最为钟爱的作家泰戈尔。在商州的新华书店,我买到了至今心爱的一本书——《泰戈尔抒情诗选》。那时课余饭后,我常常拿着这本书,坐在山坡前的树下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书,或者掩卷沉思,或者陷入遐想,沉浸在诗意的世界中:夕阳坠入山谷,燃烧着绚烂的霞光,叶子纷纷坠落在青石板上,不时有微风拂动,混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一种博大的美悄然充溢我的心头”。那是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但因为有书为伴,平凡的日子也变得五彩斑斓,晶莹闪亮。泰戈尔的诗中,无论是穿着莎丽的少女还是寻找点金石的疯子,都充满着神秘的隐喻。他所描绘的是世界,也是人心。泰戈尔让我懂得,人的高贵在于明知世界的不完美还要努力追求完美,明知万物无需解答还要努力寻找答案。读书,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塑造我们的灵魂,激励我们不断蜕变和成长。
    大学毕业后在中学教书,工作非常繁忙,此外还有琐碎的家事、年幼的孩子都需要分去精力,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常常想,如果工作和兴趣能够成为一件事那就好了。于我而言,工作如果与读书有关,或许更符合我的志趣、更有价值和成就感呢?可改变业已稳定的生活轨迹谈何容易!
    有天不经意间得到一本叶嘉莹的著作《清词丛论》,书中对清代著名的词人词作细致品读,精到评点,令我深为折服。以前我只知唐宋诗词的好,却不知清代词也有这么多的佳作名篇!可见自以为读了几本书的我不过是井底之蛙,或许还未曾接近文学的殿堂外的台阶!我买了一本《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开始读清词。与此同时,我找到了叶嘉莹的很多著作来读,并了解到叶嘉莹充满传奇的身世。她经历战乱,漂泊台湾,先是教书,后又治学,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因为是女性,更兼顾着繁多的家务和教养子女的责任,也曾因劳累疾病缠身,但她没有放弃,终于成就了自己热爱诗词、终身从事诗词写作和研究的人生。
    叶嘉莹的学识和身世令我崇敬,我也从而更加相信,只要热爱,读书完全可以成为一种职业,乃至事业。
    就这样我下定决心,开始准备研究生考试。终于毕业,十年后我又重新回到校园读书。毕业后,我开始教学生古代文学。为了更加系统的学习,我又回到了校园,攻读戏剧戏曲学博士。传媒大学是一所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开朗时尚的学校,读书和做研究的方法也更为多元灵活。在这里,除了能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戏曲化和影视化,为了研究方便,还常常会涉及到与相关外国作品的比较分析。我惊喜地发现,从前我所喜爱的外国名著回到了我的视野之中。兜兜转转,失之交臂的外国文学艺术重新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这真是读书带给我的意外收获。
    读书,就是这样从兴趣爱好,逐渐成为生活习惯,最终成为了我的职业。
    (作者系中文系90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