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送我去报道
文章字数:1,734

 

                                                                                                             李冲
    我从商洛学院毕业工作的第一站在山阳县王庄乡九年制学校。这所学校位于山阳县十里镇,沿着一个叫磨沟口的沟往里走,弯弯曲曲的道路一直延伸到沟脑,离县城大概三十里左右的样子。
    记得毕业那年暑假,我就迫不及待的一人独自乘车赶到山阳县城,急急忙忙地就打听去王庄的班车,好不容易在一个偏僻的河边小站,找到了去王庄的班车。午后的太阳火辣辣的,闷热的班车散发着一股臭汗味,车上人不多,在与班车师傅的闲聊中,得知王庄乡没有旅社也没有饭店,就是上去了,也没有一个歇脚打尖的地方。于是乎,就一个人回来了。
    当接到学校通知要去上班的时候,已是九月一日了,父母早早地就为我打理好了一切,换洗的衣服,吃饭用的搪瓷缸子,还有二哥从部队上捎回来的新军装、新棉鞋,平时舍不得穿,这次就一起带了来,满满的装了两大袋,一袋装了被褥,一袋装了衣服。
    父亲满心欢喜地送我去单位上班报到,一来是想看看我工作的环境,二来是担心我找不到地方,母亲将家里仅有的四百元钱装在我口袋,目送着我和父亲坐上班车,直到转过山头,再也看不到了。
    幸亏暑假的时候来过一次,知道去学校的班车一天只有中午十二点钟那一趟,就赶在十二点之前坐上了班车,同乘车的大部分是学生,还有一位美女老师,也是和我一同去任教的。
    车子发动了,晃悠悠的开过十里镇,沿着磨沟,一路直上。穿山越岭,山势越来越陡,峰回路转,沟底稍显开阔,一溜房屋排在山脚,红彤彤的太阳,绿莹莹的庄稼,时不时传来几声狗叫,好一派田园风光!
    拐过山脚,车突然停了,顺着司机手指方向看去,一座孤山横在半路,山上石头摇摇欲坠,树木顺着风势,晃来晃去,司机正犹豫中,只听“哗啦啦”一声响,众人惊呼声中,山石从山顶滚落,泥沙俱下,顷刻间,路上矗立起一座新山。无奈之下,司机只好招呼大伙下车,剩下的路,只能慢慢走了。
    我们几个在同车学生的帮忙下,抬着行李,沿着山路,直走。转过山弯,一泓清泉现在眼前,潭水碧绿,深不见底,放眼望去,树叶丛中,一排楼房隐约出现在山脚。早从学校跑出几个年龄大点的学生,帮忙扛着行李,送到了早已给分好的房子里。
    这是一所九年制学校,用当地的话说,就是一所完中,教师二十余人,学生三百余人。据当地老教师讲,前十多年,学生还有七八百人,后来,生源越来越少了。有一栋二层和一栋三层的教学楼,另外有一栋三层的教师宿舍,教师食堂就在宿舍楼下,宿舍旁边两间土房的是学生食堂。
    收拾好房子,三点多的时候,铃声响了,旁边的同事喊叫着一起吃饭。吃饭的老师不多,就十多个,两张大红方桌,大红高板凳,大伙依此坐下。因为是开学的日子,又增加了新人的缘故吧!饭菜很是丰盛,炒菜师傅手艺也特别好,做的饭挺香!我最难忘的就是那盘腊肉,还有魔芋,主食是米饭。吃过饭,同事们就打着招呼忙起来了。
    回到房子,闲来无事,就带着父亲去周围看看环境,父亲兴致很高,我们沿着山路上上下下的走了几里路,直到太阳落山,父亲才和我回到房子,看得出,父亲对这所学校还是挺满意的。由于班车早上五点出发,我就和父亲早早的休息了。
    三点左右,父亲就起来了,梳洗完毕,班车就在外面不停地按喇叭,我们急忙找钥匙开了学校大门,把父亲送上了车。坐上了车,车却一直不走。
    临近秋季清晨小山沟,薄薄的雾弥漫着,秋季似乎过早的光顾了这里,还穿着夏装的我,冷得不停打哆嗦。旁边候车的几个人,也冷得直打哆嗦,有几个人便怂恿着从附近抱来了柴草,点燃了,火光逐渐驱散了满身的寒意,这才慢慢的看清了那几个人的脸庞。
    天亮了,司机上了车,吆喝着众人也都上了车。临走时,父亲又将兜里的五十元钱硬塞给了我。秋后的早晨凉风嗖嗖的,直到父亲坐的班车看不见了,我才回到房子,重新躺下,却再也睡不着了,翻来覆去的,直到吃早饭的铃声响起,才起了床。
    第一个学期,我就怀揣着四百元钱,还有父亲临走时留下的五十元钱,扣除过缴纳的伙食费用,已经所剩无几。只有在周末的时候,哪里也不能去,哪里也不敢去,就静静的呆在学校,用这一点点钱,度过了漫长而又孤独的一个学期。直到临近寒假,工资才发了下来。
    一年后,由于工作变动,我又从山阳县来到丹凤县,期间调换了几个地方,都是我一人独自前去上班报到,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在山阳任教时,父亲带我去上班的经历。直到现在,仍记得清清楚楚。
    (作者系文传学院2005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