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景商洛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的生态文化价值
文章字数:2,394

 
                                                                                ★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程华 杨军
    实景商洛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是根据商洛籍作家贾平凹在80年代中期写的小说《天狗》改编而成。此剧不仅将传统民间戏曲融入现代影视艺术之中,为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而且将民间故事、传统山歌花鼓艺术与原生态的自然风光紧密融合。
    一、山水风光展示秦岭商洛自然人文风情
    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中的故事发生在秦岭腹地商洛山里。此剧全部采用实景拍摄,视角对准商洛山水优美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在高亢绵延的山歌指引下,是一望无际、腾那起伏的山川景象,群峰重叠、河谷幽深,一副静谧,恬静、封闭、原始的自然风光。唯美化的山水景色突出“自然生态”特点。
    独特的地理风貌营造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实景拍摄不仅展现了自然原始生态背景,更为重要的是实景特写相比文字介绍更能突出故事中人物的日常生活景象,山里人家的家居生活、情感爱好、饮食特征,无不与自然休戚相关。这种人与自然契合的生活景象,正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普通人家的体现,也暗合了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态人居观念。
    剧作中有一极具象征意味的画面,井。画面采用特写镜头,湿漉漉的井壁,深不可测的地穴,地穴深处一潭水亮,井绳,辘轳。井引出了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井把式,故事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也与井相关。井的出现,其实是对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的回望。人通过辘轳和井绳将水从深处的地底挖出,在传统原始的劳作中享受和体会劳动的过程和愉悦,也只有这样,才会油然而生对自然的贴近和敬畏。
    二、山歌花鼓唱响醇厚质朴乡风民情
    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把地方性的商洛花鼓与商洛山歌非常自然地融入到电视剧中,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一种创新。商洛花鼓唱腔和民歌小调是本剧的亮点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制约着各自的民俗风情,陕南山歌和戏曲与秦巴山峰的地理环境和谐统一,花鼓戏曲和山歌是商洛民风民情的载体。全剧共有14段原创商洛花鼓唱段和9段原生态商洛山歌唱段,原生态的唱腔和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相结合,既渗透和传达当地特有的民间文化和乡风民情,又通过人物和故事表现在这种文化制约下民间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商洛山歌是商洛人民千百年繁衍,生存过程中的亲密伴侣。本剧开始即以一段民间小调《这山望见那山高》开场,此山歌调子的唱词“这山望见那山高”突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理背景属山地。在优美的清明山水的映照下,在悠扬的男女情歌的应和中,让读者走进这个充满诗意的美丽故事中,使人物或情景笼罩在情意缠绵的氛围中。
    唱腔不仅为人物形象增色,更能推动剧本的情节。招夫养夫是剧本的主要情节,一个是师娘,一个是徒弟,这样的新家庭如何生存,既是情节的关键,也是表现人物的重要部分。通过歌声传达了两人的愁闷,愁苦的缘由在于人物内心的情理矛盾冲突。并非两人无情,而是各自内心有一种世俗的伦理压制着。“天狗吞月”既成事实,主人公天狗和自己心里的月亮一样的菩萨结合了,但却如古老传说中的画面一般,天狗的人生调入到漆黑的深渊中。人物情感的矛盾和内心的痛苦通过音乐,绵长苦楚的唱词被真切的表现出来。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本剧的山歌唱词和花鼓歌词在一方面起着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推动情节的作用,同时花鼓音乐和山歌又是民风民情和民性的主要表现手段。花鼓和山歌最初来自民间,表演的是朴素的生活,简单的情感,原始的故事,唱词中明显体现着未经文明社会浸染和玷污的人的自然本能与自然情感,蕴含着淳厚质朴的风俗人情。剧本作品通过山歌,花鼓和其他民俗事象,揭示商洛山地山民的生存环境和民间性格。这里的山多川多,人们虽生存艰难,但却感情丰富。男人们生性倔强,吃苦能干,有超乎常人的生命韧劲,女人们则个性柔美宽容,健康善良,有菩萨般的品性。正是在极美而又原始的民间表现形式中,让读者感受着山民们生活的真和他们感情的善。
    三、民间故事演绎山里人家忠善情义
    山歌花鼓版《天狗》在贾平凹小说《天狗》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改编,放大了人物性格的忠孝情意,用现代意识审视传统民间道德,复活了传统忠孝节义的民间道德精神。这种民间精神,主要承载在主人公天狗身上。
    花鼓山歌版《天狗》弘扬了主人公的民间的忠孝情意,歌颂了人民质朴和善良的美好品质。在剧作中,天狗以新婚女婿的名义招进了师傅家,慈母般的师娘变成了现在的妻子,曾经的丈夫徒弟变成了现在的丈夫,角色的换位造成人物内心情感的尴尬。从个人情感的尴尬凸写人性情理的冲突是贾平凹小说的重笔。在电视剧中,以温和的艺术手法淡化了人物内心深刻的情理冲突,李正正常的因疾而死而非自杀而死,消除了两人内心所产生的情感愧疚。天狗和师娘这个新的家庭因着互相的敬爱,天狗的仁义,不仅得到了李正儿子五兴的谅解,而且受到村人的尊敬和祝福。天狗最后在为村人们行义修渠的善行中壮烈牺牲,也因此全面升华了人物的忠孝节义的完美道德情感。
    文化培养了民族性格,性格又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这种文化。在大多数乡村,儒家所代表的道德力量依然是社会和民间的伦理基础。天狗以及师娘的性格品行就是生长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之上。天狗的忠孝节义有传统儒家农耕文化千百年传承的一面,又有山里人们重情尽义的一面。恪守尽孝,重情尽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行为的道德准则。在国际一体化的背景之下,科学技术观念和物质利益观念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价值核心地位,人的自然人性已被扭曲异化,人的精神生态处于失衡之中,如何重建人们的精神价值观念成为时代发展    的趋势。生态文化价值观主张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一种世界观,倡导回归自然,自然可以给人类幸福和自由。“文化可以塑造和培养地方人民的性格和精神”。商洛山地秀丽自然的人文地理环境,浇灌出醇厚质朴的乡风民情;传统的民间精神滋养出忠孝仁义的人格精神。故事中的人物重义、多情、纯朴、自强,这是一套在自然环境的熏陶和民间传统的承续中养成的民间性格和精神,对于当下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的复归和生态文化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