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郭杰的教学感悟
文章字数:1,867
★郭杰
时间过得飞快,从去年6月底取得陕西高等学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转眼间已有一年多时间了。获奖固然令我欣喜,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整个比赛的准备和参赛经历,无疑是一次自我价值凝练提升的过程。
对于本次比赛,我的态度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总结:“重视—真心、准备—精心,体验—用心,操作—细心”。虽说比赛只需要提前准备五节二十分钟以内时长的教学内容,但我的努力和付出却远远超出了人们一般的理解和想象。自打参加校级教学竞赛开始,我就把教学比赛放在了课余生活中的首要位置。在对赛前准备做出了周密计划后,我的三年教学比赛之旅就正式拉开了序幕。和许多老师相同的是,在反复琢磨“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是教学对象,我认为只有满足了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抓住了他们的学习心理,这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点。为此,我找来了平时学习成绩上差别较大的几名学生,询问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意见,然后记录下来并归纳整理。在有了教学反馈的第一手资料后,我开始进入到了第二个环节,即收集教学资料。在这期间,我多次请教自己读研时的导师,有的时候一通电话就是两个多小时。在随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不断的试讲,不停的修改。那些日子里,每天吃饭、走路脑子里想的都是教学设计,甚至和家人、学生聊天的话题也是教学。当我惆怅于如何精炼课程内容时,学校督导组的老师给予了热情帮助,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学思路的建议。学校教务处、教学评估中心还专门组织了赛前试讲,针对发现的问题,又进行了现场指导,帮助我挖掘课程内容深度,实现学科知识交叉,突出教学“指导实践”这一理念,引导我将书本中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真正做到课堂教学融系统、深入、生动、透彻于一体。我学习身边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还专程登门拜访了上一届获得省级青教赛特銘等奖的范、杨聪坤两位老师,向他们请教比赛技巧,也实地观摩了两位老师的教学。总之,那段时间我一刻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每天晚上还会抽出两个多小时时间找几名学生给他们试讲,成百次的修改教学课件和教案,然后到周五再向督导组专家们汇报自己一周来的教学心得,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我的准备也越来越充分。教务处的领导还为我请来了陕师大教学名师对我进行了一对一指导,使我感到信心满满。到比赛那三天,我硬是拉着宾馆服务员大姐给她试讲了一节课,进行“热身训练”。督导组的专家们还非常操心我的身体,多次打来电话问候我,让我轻松“上阵”。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以文科一等奖的成绩圆满的完成了学校给我的任务,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目标。
回顾比赛经历,有三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抓住本质遥教学内容的本质在于学生对其的理解和应用,也就是我们通常在教案上撰写的教学目的。目的在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乃至最终的应用。我参赛准备讲授的《基本乐理》课是音乐理论课中最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几乎涵盖了音乐中所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像乐器演奏和声乐演唱这些实践课程的学习那是必不可缺也是相当有帮助的。赛前校督导组的老师们多次提示我教学目的的重要性,让我一定要突出教学目的,做到“目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我在课程的设计中使用生活实例作为课堂导入,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们对理论课程那种先入为主的枯燥心理,而且也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实践课
二、把握技巧遥参加教学竞赛,技巧的使用那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使用得当,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在这里,一些传统的思想认为“教学不是表演,讲台不是舞台”,我对此观点并不赞同,我认为,赛教就是一场课堂教学展示,如果过于老套、死板那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和紧张。当然,过度的“表演”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大大降低教学的严谨性。俗话说得好,“多一份则稍逊,少一分则不足”,在多次和督导组老师们的交谈中,我深刻认识到巧用教学技巧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音乐课教师,善于组织课堂、设计教学活动是我的强项,为此,督导组老师引导我更好的扬长,将“技巧”使用度把握得当,活灵活现的将音乐理论课程内容讲授出来。
三尧注重思想遥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开放性及多元化的,这个开放性和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对前沿学科知识的引导与分析。对于这一点,督导组老师们非常同意我的观点,并尽可能的用其所学的学科知识来帮助我将教学内容提升到“解惑”这个高度,把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个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加以整合,使教学内容多元化,在提炼教学思想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应不断更新”这个道理,体现大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作者系艺术学院教师,文章转自《督导简报》)
时间过得飞快,从去年6月底取得陕西高等学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转眼间已有一年多时间了。获奖固然令我欣喜,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整个比赛的准备和参赛经历,无疑是一次自我价值凝练提升的过程。
对于本次比赛,我的态度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总结:“重视—真心、准备—精心,体验—用心,操作—细心”。虽说比赛只需要提前准备五节二十分钟以内时长的教学内容,但我的努力和付出却远远超出了人们一般的理解和想象。自打参加校级教学竞赛开始,我就把教学比赛放在了课余生活中的首要位置。在对赛前准备做出了周密计划后,我的三年教学比赛之旅就正式拉开了序幕。和许多老师相同的是,在反复琢磨“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是教学对象,我认为只有满足了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抓住了他们的学习心理,这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点。为此,我找来了平时学习成绩上差别较大的几名学生,询问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意见,然后记录下来并归纳整理。在有了教学反馈的第一手资料后,我开始进入到了第二个环节,即收集教学资料。在这期间,我多次请教自己读研时的导师,有的时候一通电话就是两个多小时。在随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不断的试讲,不停的修改。那些日子里,每天吃饭、走路脑子里想的都是教学设计,甚至和家人、学生聊天的话题也是教学。当我惆怅于如何精炼课程内容时,学校督导组的老师给予了热情帮助,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学思路的建议。学校教务处、教学评估中心还专门组织了赛前试讲,针对发现的问题,又进行了现场指导,帮助我挖掘课程内容深度,实现学科知识交叉,突出教学“指导实践”这一理念,引导我将书本中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真正做到课堂教学融系统、深入、生动、透彻于一体。我学习身边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还专程登门拜访了上一届获得省级青教赛特銘等奖的范、杨聪坤两位老师,向他们请教比赛技巧,也实地观摩了两位老师的教学。总之,那段时间我一刻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每天晚上还会抽出两个多小时时间找几名学生给他们试讲,成百次的修改教学课件和教案,然后到周五再向督导组专家们汇报自己一周来的教学心得,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我的准备也越来越充分。教务处的领导还为我请来了陕师大教学名师对我进行了一对一指导,使我感到信心满满。到比赛那三天,我硬是拉着宾馆服务员大姐给她试讲了一节课,进行“热身训练”。督导组的专家们还非常操心我的身体,多次打来电话问候我,让我轻松“上阵”。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以文科一等奖的成绩圆满的完成了学校给我的任务,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目标。
回顾比赛经历,有三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抓住本质遥教学内容的本质在于学生对其的理解和应用,也就是我们通常在教案上撰写的教学目的。目的在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乃至最终的应用。我参赛准备讲授的《基本乐理》课是音乐理论课中最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几乎涵盖了音乐中所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像乐器演奏和声乐演唱这些实践课程的学习那是必不可缺也是相当有帮助的。赛前校督导组的老师们多次提示我教学目的的重要性,让我一定要突出教学目的,做到“目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我在课程的设计中使用生活实例作为课堂导入,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们对理论课程那种先入为主的枯燥心理,而且也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实践课
二、把握技巧遥参加教学竞赛,技巧的使用那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使用得当,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在这里,一些传统的思想认为“教学不是表演,讲台不是舞台”,我对此观点并不赞同,我认为,赛教就是一场课堂教学展示,如果过于老套、死板那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和紧张。当然,过度的“表演”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大大降低教学的严谨性。俗话说得好,“多一份则稍逊,少一分则不足”,在多次和督导组老师们的交谈中,我深刻认识到巧用教学技巧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音乐课教师,善于组织课堂、设计教学活动是我的强项,为此,督导组老师引导我更好的扬长,将“技巧”使用度把握得当,活灵活现的将音乐理论课程内容讲授出来。
三尧注重思想遥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开放性及多元化的,这个开放性和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对前沿学科知识的引导与分析。对于这一点,督导组老师们非常同意我的观点,并尽可能的用其所学的学科知识来帮助我将教学内容提升到“解惑”这个高度,把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个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加以整合,使教学内容多元化,在提炼教学思想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应不断更新”这个道理,体现大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作者系艺术学院教师,文章转自《督导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