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地方出硕果争创一流再启航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科技工作回顾
文章字数:3,349


    商洛学院第一次党代会上将“科研强校”列入全面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五年来,学校以“科研强校”战略为引领,科研工作不断发力提速,在制度建设、项目成果、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服务地方和精准扶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制度建设与时俱进
    学校科技工作在制度建设上及时跟进,以修、废、改、立、补的方式积极建立较为完善、系统的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取得了四个方面的良好效果。
    (一)《商洛学院标志性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商洛学院科研学术成果奖励办法》《商洛学院实践性成果奖励办法(修订稿)》《商洛学院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相继出台,根据学校绩效分配制度改革整体思路制定的《商洛学院科研奖励绩效分配办法(试行)》即将审定实施。
    (二)积极响应中省科研激励政策,深入落实《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陕九条)和《关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促进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陕教十条)精神,对以《商洛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修订稿)》《商洛学院科研经费报销暂行规定》《商洛学院科研与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稿)》《商洛学院技术合同管理暂行规定》为代表的校内科研管理服务办法进行了修订和补充,草拟了《商洛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三)将《商洛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稿)》《商洛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章程》《商洛学院科学技术协会章程》等校内科研组织机构制度规范不断完善。
    (四)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十九大报告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论述,切实解决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短板问题,依据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在召开了2次座谈会征询了学校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共商洛学院委员会关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十条意见(试行)》。
    二、项目成果高速增长
    从制度引导、政策激励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增进了全体教师“凝聚心智”从事科研的意识自觉。目前,已获得校外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到账1541.27万元,横向项目经费到账471.8万元;签署校企合作大项目合作协议5个,横向协议金额1.41亿元;获省市各类科研成果奖228项(省级奖励35项,市级一等奖24项),出版著作、教材44部,教师学术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EI、ISTP收录近200篇,取得授权专利78项(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76件)、软件著作权42项。
    2017年8月,化材学院曹宝月、乔成芳和建工学院李晓刚三位博士主持的3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直接经费合计65.0万元,实现了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的重大突破。同时,化材学院邸友莹教授与西北大学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也获得了立项。
    2017年,学校与陕西君威农贸综合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共建“秦岭(商洛)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协议,获得协议投资金额3000万元;与陕西嘉阳光伏电力服务有限公司共建“商洛市分布式能源应用技术研究院”协议,获得协议投资金额2300万元;与商洛久旺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合同约定企业出资3000万元委托我校研究开发年产10万吨再生聚酯化纤生产线;与思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秦岭(商洛)健康养老产业示范中心”合作协议,获得协议投资金额5500万元。成功运用“四主体一联合”模式,为校企紧密合作服务地方开辟了新途径。
    三、科研平台特色彰显
    学校打造出了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等特色鲜明的省级优势学科与科研平台,形成了秦岭中药材研究、特色农产品研究、商洛红色文化研究、贾平凹研究、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等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在不断发展中,培养出一批学术贡献突出的优秀科研人才。赵培博士入选陕西省“百人计划”,陈敏老师入选“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彭晓邦博士、赵培博士被评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李龙强博士被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会授予教师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并获得2013—2016年度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新奖;王新军、张国春两位教师被评为“商洛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2年以来,通过“百名博士工程”引进和培养博士(含在读)104人,投入博士科研启动基金305万元,为博士学位教师申请市级服务地方专项科研资金130余万元;增设校级科研机构5个(陕西医药科普教育基地、商洛学院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社会化问题研究应用普及基地、商洛学院文学创作中心、商洛革命老区暨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使1个校内科研机构(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获批升级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
    2013年,我校作为核心协同单位与陕西理工大学、安康学院等高校联合成立了省级科研平台——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我校生物学学科被确定为省级优势学科,进入陕西省优势学科B类序列,同年10月,陕西省科技厅依托我校建立的省级重点研究实验室(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厅验收。2017年,学校申报“秦岭尾矿资源化利用及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初审,进入答辩评审环节;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再次顺利通过科技厅评估;推进“商洛市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校内机构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环境技术研究创新团队”等3个科技创新团队升级为市级科研机构与科技创新团队的相关工作也正积极展开。
    四、服务地方成效卓著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积极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和文化积淀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咨询、文化传承与成果推广。2011年,学校在陕西高校中首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项研究项目,得到省教育厅“陕西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专题会议的充分肯定。2012年,省教育厅将原有的产业化培育项目正式更名为服务地方专项。
    服务地方专项项目全面融入我校“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战略。与丹凤县人民政府、商洛市气象局、商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及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实现了优势互补、共进共赢。我校科技人员协助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陕西德润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申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陕西省县域重点科技项目、陕西省中小企业可积极创新项目多项,为企业争取经费700余万元。
    依托学校特色科研平台,开展了全省尾矿资源普查工作,建立了陕西省尾矿资源数据库和标本陈列室,利用尾矿资源开发新产品4个(其中之一已经开始产业化生产);组建了商洛市中药材金银花产业技术联盟,建成全省首个中草药标准化生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承担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任务;选育了以“商麦5226”为代表的系列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540余万亩,累计增加农户收入3亿多元。
    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商洛市移民区规划等地方重大问题,我校组织专家团队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以南水北调(中线)商洛水资源补偿模型、丹江流域水土流失修复模式为代表的多种科学规划方案、近百篇高质量研究咨询报告、30余部学术专著,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了诸多切实可行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五、精准扶贫亮点不断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校共为镇安县回龙镇和坪村选派了3任驻村第一书记,并成立了由30余名党员干部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展“双包双促”精准扶贫行动。2016年,我校出资3万余元为该村贫困户购买100亩的丹参幼苗,并为贫困户提供种植技术咨询;落实“三带四联”建设、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核桃板栗种植升级、教育扶贫、技术扶贫等脱贫攻坚项目。
    我校结对帮扶丹凤县,成立了结对帮扶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围绕特色产业扶贫主线,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八大工程”,联合商洛市科技局派出6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定点帮扶。2017年,分别在镇安县云盖寺镇、柞水县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镇安木王林场和丹凤县老君社区建成实践教学基地4个,在商州区、丹凤县、镇安县建成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3个,为实现成果转化应用、科技示范培训与特色产业帮扶的有机统一奠定了扎实基础。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我省高校“四个一流”的号角已经吹响,总结回顾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科技工作,对于我校又好又快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