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有时候也是对作品的一种伤害
文章字数:1,359
育善的散文集《惊蛰之后》的出版,是商洛文学的重要收获,更是陕西文学乃至全国文学的重要收获。
育善作品研讨会的主题是“扎根生活,真诚写作”。
怎样去扎根生活?
我总是和朋友们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天天生活在生活中,但真正写作时,总是感觉与生活隔着一层玻璃,能看得见,却总也摸不着,有种虚空的感觉,读了育善的散文作品,总算是找到了答案。从他的散文作品里,我们感觉他离生活是那么地近。
1.育善的散文,是真性情的写作,不矫揉不造作。
读育善的每一篇文章,让你觉得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包括每一个人物的名字,每一个地名。读他的散文亲切自然而真实,没有一点疏离感和距离感。他就是生活的发现者、记录者,而不是创作者。他只是把他所闻所见真实地记录下来。因此,育善的散文更多给人的感觉是'非虚构'写作。他把他自已先置身于人民中,再把自己置身入他的作品之中。有时候,你就觉得他就像是一团乱麻,任由他们来撕扯。这样的散文离老百姓近,离人心近,离自然近,更与读者近。现在的散文作品己远离了生话,远离了老百姓,远离了人心。这是我喜欢育善散文的原因之一。
2.写熟悉的生活、写熟悉的人和事。
育善笔下的人、物、事都是装在他的心里的。说实话,当下我们许多作家写乡村,写土地,写故乡,但我们对它们到底有多熟悉?中国的作家大部分,都已不在乡村的现场了,许多人是在凭记忆写乡村,写土地,写故乡。因此,中国乡村的现状,我们到底还了解多少?更不用说有多熟悉了,有多少情感了?当下中国乡村的老百姓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我们己不完全了解。因此,好多人写的是记忆中的故乡,写回不去的故乡。好多人感慨,我们的故乡回不去了。为什么回不去?归根结底是你不愿回去。你对故乡没有了牵挂,没有了感情,没有了生存的依赖。现在,还有一些人的父母还活着,这是他们与故乡唯一的牵连。等有一天,他们真的不在这个世上了,你还回去吗?故乡越来越是个陌生的地方。已存进了你的U盘里了。信息化时代,人们更热衷于虚拟化的生活,手机电脑给人们带来更多方便的同时,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越来越疏离了。而育善的作品,处处显示出了他对当下乡村状况的熟悉和了解。换句话说,他曾经就生活在他们中间,与他们同喜同悲同哀同乐,有时候,我觉得他同老百姓完全是一体的了。因此,我们能从他的作品里感受到一种温度,一种摄氏37度的温度。我们从他的作品里能感受到他做人的智慧和厚道,同时也能感觉到他面对老百姓时的那种无助与无奈。
3.善良,有时候对作品是一种伤害。
现实生活中的育善就像是个大哥,他为人真诚善良,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处处与人为善。这是他的性格,也或许是他处世的准则。但如果我们把我们的这种性格带入我们的作品中去,也许就对作品构成了一种伤害。文如其人,关于这个话题,我与喻永军先生曾私下里多次探讨过。我觉得我们写作时也过于善良,我们有时候把现实和作品分不清。我个人觉得育善在他们作品里面对一些问题,有时表现的是退让,有时候干脆绕着走了。他是以他的善来对待作品里的人和事。如果这时候,人格分裂一下,举起刀狠狠地砍下去,作品就会更有力量些。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以善处恶,可以退让。但在我们的作品里一定要有些狠劲,这样,我们的作品才有一种撕裂感。我们要在我们的作品里学会心狠手辣。
(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商洛市文艺创作研究室)
育善作品研讨会的主题是“扎根生活,真诚写作”。
怎样去扎根生活?
我总是和朋友们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天天生活在生活中,但真正写作时,总是感觉与生活隔着一层玻璃,能看得见,却总也摸不着,有种虚空的感觉,读了育善的散文作品,总算是找到了答案。从他的散文作品里,我们感觉他离生活是那么地近。
1.育善的散文,是真性情的写作,不矫揉不造作。
读育善的每一篇文章,让你觉得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包括每一个人物的名字,每一个地名。读他的散文亲切自然而真实,没有一点疏离感和距离感。他就是生活的发现者、记录者,而不是创作者。他只是把他所闻所见真实地记录下来。因此,育善的散文更多给人的感觉是'非虚构'写作。他把他自已先置身于人民中,再把自己置身入他的作品之中。有时候,你就觉得他就像是一团乱麻,任由他们来撕扯。这样的散文离老百姓近,离人心近,离自然近,更与读者近。现在的散文作品己远离了生话,远离了老百姓,远离了人心。这是我喜欢育善散文的原因之一。
2.写熟悉的生活、写熟悉的人和事。
育善笔下的人、物、事都是装在他的心里的。说实话,当下我们许多作家写乡村,写土地,写故乡,但我们对它们到底有多熟悉?中国的作家大部分,都已不在乡村的现场了,许多人是在凭记忆写乡村,写土地,写故乡。因此,中国乡村的现状,我们到底还了解多少?更不用说有多熟悉了,有多少情感了?当下中国乡村的老百姓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我们己不完全了解。因此,好多人写的是记忆中的故乡,写回不去的故乡。好多人感慨,我们的故乡回不去了。为什么回不去?归根结底是你不愿回去。你对故乡没有了牵挂,没有了感情,没有了生存的依赖。现在,还有一些人的父母还活着,这是他们与故乡唯一的牵连。等有一天,他们真的不在这个世上了,你还回去吗?故乡越来越是个陌生的地方。已存进了你的U盘里了。信息化时代,人们更热衷于虚拟化的生活,手机电脑给人们带来更多方便的同时,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越来越疏离了。而育善的作品,处处显示出了他对当下乡村状况的熟悉和了解。换句话说,他曾经就生活在他们中间,与他们同喜同悲同哀同乐,有时候,我觉得他同老百姓完全是一体的了。因此,我们能从他的作品里感受到一种温度,一种摄氏37度的温度。我们从他的作品里能感受到他做人的智慧和厚道,同时也能感觉到他面对老百姓时的那种无助与无奈。
3.善良,有时候对作品是一种伤害。
现实生活中的育善就像是个大哥,他为人真诚善良,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处处与人为善。这是他的性格,也或许是他处世的准则。但如果我们把我们的这种性格带入我们的作品中去,也许就对作品构成了一种伤害。文如其人,关于这个话题,我与喻永军先生曾私下里多次探讨过。我觉得我们写作时也过于善良,我们有时候把现实和作品分不清。我个人觉得育善在他们作品里面对一些问题,有时表现的是退让,有时候干脆绕着走了。他是以他的善来对待作品里的人和事。如果这时候,人格分裂一下,举起刀狠狠地砍下去,作品就会更有力量些。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以善处恶,可以退让。但在我们的作品里一定要有些狠劲,这样,我们的作品才有一种撕裂感。我们要在我们的作品里学会心狠手辣。
(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商洛市文艺创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