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兴亡事,都付秦岭中
文章字数:2,513
从广义上说,小说就是一种历史的表达,只不过是以历史上或许并不存在的人物名字来演绎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事件。“所有的诗歌中都含有历史的因素,每一个世界历史叙事中也都含有诗歌的因素。我们在叙述历史时依靠比喻的语言来界定我们叙事表达的对象,并把过去事件转变为我们叙事的策略。历史不具备特有的主题;历史总是我们猜测过去也许是某种样子而使用的诗歌构筑的一部分。”历史是对过去历史事件的客观、公正的记载,历史总是以文本的形式来呈现的,我们所说的历史,其实是记载历史的文本。“任何一个已经过去的事件都不可能再度呈现在面前,人们能够看到的是各种不同的历史叙述。历史叙述表现为一种对于过去事情的组织、陈述和编撰。”历史要求撰史者从客观公正的立场秉公直书,而小说家则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可以从自己的立场去写。优秀的历史著作也有可能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鲁迅称赞说“恨为弄臣,寄心椟墨,感身世之戳辱,传畸人质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而文学往往在历史所不感兴趣的小事件着手,挖掘决定重大事件的一些小事件,写出事件的复杂性,因而,文学往往比历史典籍更让人感觉到历史的真实。任何一个作家都有很强的叙述历史的冲动,都想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史诗性品格。贾平凹是当代中国作家中介入能力非常强的一位,他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动。如果按照贾平凹小说反映的历史时代的先后来看,贾平凹的小说几乎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动轨迹,具有典范的史诗性品格。《浮躁》反映了上世纪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废都》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的心理挣扎;《秦腔》反映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的衰败趋势;《古炉》揭示了文化大革命在中国是如何发生的;《老生》通过四个时期的片段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转折;《山本》是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战乱生活的诗化反映,显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些本质性特征,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生活深刻的人文关怀。
贾平凹生于秦岭腹地的棣花镇,他在秦岭度过了少年与青年时代,对秦岭有很深的感情。他虽然走出了秦岭来到省城西安,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过秦岭,因为西安就在秦岭的脚下,秦岭是他的精神故乡。他是秦岭的儿子,他一直想写一部关于秦岭的书,为秦岭写一部传记、或者写一部《秦岭志》以安顿自己的灵魂,为此他多次深入秦岭腹地做了长期的、仔细的、大量的考察工作。然而,他没有完成自己的“秦岭志”,却搜集了很多关于秦岭的传说。“关于秦岭的草木记、动物记,终因能力和体力未能完成,没料在这期间收集到秦岭二三十年代的许许多多传奇。去种麦子,麦子没结穗,割回来了一大堆麦草,这使我改变了初衷,从此倒兴趣了那个年代的传说,于是对那方面的资料,涉及的人和事,以及发生地,像筷子一样啥都要尝,像尘一样到处乱钻,太有些饥饿感了,做梦都是一条吃桑叶的蚕。”这些传说更新了贾平凹的历史观念,丰富了贾平凹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山本》通过两条线索讲述了井宗秀、井宗丞兄弟爱恨情仇的故事,再现了秦岭腹地一个小小山城涡镇的兴衰历史,真实地反映了二三十年代战乱中国的社会现实,揭示了频繁的战乱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折射了那段历史的混沌与复杂。这部小说故事庞杂混乱,除了井宗秀、井宗丞兄弟的故事之外,还包含多个小故事。既有涡镇人的故事,也有山里人的故事;既有地主富户的故事,也有农民佃户的故事;既有国民党的故事,也有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贾平凹说:“面对着庞杂混乱的素材,我不知怎样处理。首先是它的内容,和我在课本里学的、在影视上见的,是那样不同,这里就有了太多的疑惑和忌讳。”
贾平凹从知识分子的独立立场出发,以民间流传的轶事趣闻、偶然事件、异样事物、卑微或不可思议的情形或者民间故事为基础重新想象当年秦岭地区发生过的事件,呈现了全新的历史画面,重构与再构了我们的历史想象。《山本》对国民党地方武装的描写迥异于我们的历史教材、革命历史小说、影视剧对他们的塑造,还原了一段客观、公正的历史,在反映二三十年代的秦岭地区的战乱生活时,具有民间传奇的特征,把重大历史事件置于背景,着重描绘重大事件中的小事件,选取了秦岭游击队的一些奇袭战、阻截尹品三去省城、护送首长去延安、解救失散的红军战士等富有传奇性的小事件,把当年波谲云诡的历史写得鲜活生动、有声有色、扣人心弦。真实地反映了那段悲壮而残酷的历史,给覆盖着层层尘土的历史扫去了灰尘,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历史恢复了生命与体温,达到了对历史本质的显现:过去是现在的过去,现在是过去的现在。
秦岭是贾平凹的精神家园,他要为秦岭写一本传记。“因为秦岭实在是太大了,大得如神,你可以感受与之相会,却无法清晰和把握。”为了了解秦岭,贾平凹多次走进秦岭感受秦岭,感受秦岭的呼吸与气韵。其实,描写秦岭不在于描绘秦岭的外观,而在于写出秦岭的气韵与精神。在小说《山本》中,最能代表秦岭精神的是陆菊人、陈先生、宽展师父等三个人物形象。小说的结尾具有很强的隐喻意义,涡镇在炮火中遭到了毁灭,麻县长自杀,井宗秀、杜鲁成、周一山等多少英雄灰飞烟灭,成为秦岭的一堆堆尘土,只有象征人间大爱的陆菊人、陈先生、宽展师父在炮火中幸存下来。《山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荒唐,然而,作者并没有对人类的未来失去信心,他执着地寻找着生存与世界的意义。贾平凹心中的秦岭精神象征了一种博大、无私、包容的美好人性,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性趋向完善的过程。“对于根本的人性,要充满信任和自信,你要相信,符合人性的事情总是会得到别人的理解。”文学作为人类的向善、向美的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帮助人们揭示、认识美好的人性。“人类存在的意义,便在于对人性的寻找。”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本》揭示了存在的根本意义。陆菊人、陈先生、宽展师父等三人体现了秦岭的博大胸怀,这三个人相同的精神气质是对人间的一种大爱,这种大爱正是秦岭之本的鲜活体现。不管历史如何变幻,不变的是人间大爱与美好的人性,这正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秦岭中。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副院长、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副主任)
贾平凹生于秦岭腹地的棣花镇,他在秦岭度过了少年与青年时代,对秦岭有很深的感情。他虽然走出了秦岭来到省城西安,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过秦岭,因为西安就在秦岭的脚下,秦岭是他的精神故乡。他是秦岭的儿子,他一直想写一部关于秦岭的书,为秦岭写一部传记、或者写一部《秦岭志》以安顿自己的灵魂,为此他多次深入秦岭腹地做了长期的、仔细的、大量的考察工作。然而,他没有完成自己的“秦岭志”,却搜集了很多关于秦岭的传说。“关于秦岭的草木记、动物记,终因能力和体力未能完成,没料在这期间收集到秦岭二三十年代的许许多多传奇。去种麦子,麦子没结穗,割回来了一大堆麦草,这使我改变了初衷,从此倒兴趣了那个年代的传说,于是对那方面的资料,涉及的人和事,以及发生地,像筷子一样啥都要尝,像尘一样到处乱钻,太有些饥饿感了,做梦都是一条吃桑叶的蚕。”这些传说更新了贾平凹的历史观念,丰富了贾平凹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山本》通过两条线索讲述了井宗秀、井宗丞兄弟爱恨情仇的故事,再现了秦岭腹地一个小小山城涡镇的兴衰历史,真实地反映了二三十年代战乱中国的社会现实,揭示了频繁的战乱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折射了那段历史的混沌与复杂。这部小说故事庞杂混乱,除了井宗秀、井宗丞兄弟的故事之外,还包含多个小故事。既有涡镇人的故事,也有山里人的故事;既有地主富户的故事,也有农民佃户的故事;既有国民党的故事,也有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贾平凹说:“面对着庞杂混乱的素材,我不知怎样处理。首先是它的内容,和我在课本里学的、在影视上见的,是那样不同,这里就有了太多的疑惑和忌讳。”
贾平凹从知识分子的独立立场出发,以民间流传的轶事趣闻、偶然事件、异样事物、卑微或不可思议的情形或者民间故事为基础重新想象当年秦岭地区发生过的事件,呈现了全新的历史画面,重构与再构了我们的历史想象。《山本》对国民党地方武装的描写迥异于我们的历史教材、革命历史小说、影视剧对他们的塑造,还原了一段客观、公正的历史,在反映二三十年代的秦岭地区的战乱生活时,具有民间传奇的特征,把重大历史事件置于背景,着重描绘重大事件中的小事件,选取了秦岭游击队的一些奇袭战、阻截尹品三去省城、护送首长去延安、解救失散的红军战士等富有传奇性的小事件,把当年波谲云诡的历史写得鲜活生动、有声有色、扣人心弦。真实地反映了那段悲壮而残酷的历史,给覆盖着层层尘土的历史扫去了灰尘,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历史恢复了生命与体温,达到了对历史本质的显现:过去是现在的过去,现在是过去的现在。
秦岭是贾平凹的精神家园,他要为秦岭写一本传记。“因为秦岭实在是太大了,大得如神,你可以感受与之相会,却无法清晰和把握。”为了了解秦岭,贾平凹多次走进秦岭感受秦岭,感受秦岭的呼吸与气韵。其实,描写秦岭不在于描绘秦岭的外观,而在于写出秦岭的气韵与精神。在小说《山本》中,最能代表秦岭精神的是陆菊人、陈先生、宽展师父等三个人物形象。小说的结尾具有很强的隐喻意义,涡镇在炮火中遭到了毁灭,麻县长自杀,井宗秀、杜鲁成、周一山等多少英雄灰飞烟灭,成为秦岭的一堆堆尘土,只有象征人间大爱的陆菊人、陈先生、宽展师父在炮火中幸存下来。《山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荒唐,然而,作者并没有对人类的未来失去信心,他执着地寻找着生存与世界的意义。贾平凹心中的秦岭精神象征了一种博大、无私、包容的美好人性,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性趋向完善的过程。“对于根本的人性,要充满信任和自信,你要相信,符合人性的事情总是会得到别人的理解。”文学作为人类的向善、向美的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帮助人们揭示、认识美好的人性。“人类存在的意义,便在于对人性的寻找。”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本》揭示了存在的根本意义。陆菊人、陈先生、宽展师父等三人体现了秦岭的博大胸怀,这三个人相同的精神气质是对人间的一种大爱,这种大爱正是秦岭之本的鲜活体现。不管历史如何变幻,不变的是人间大爱与美好的人性,这正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秦岭中。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副院长、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