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大散文”中的“气”
文章字数:2,794
★王邦焕
“气”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包括物质和精神。“气”作为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作者的生命就需要“养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养气论”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从自然界的物质,到作者的精神状态,再到文章的语言节奏,“气”在“物——意——文”的写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贾平凹从写作实际出发,在古代“养气论”基础上提出“大散文”的大境界和大气魄。实质上,大散文的“气”是孟子的“浩然正气”、曹丕“清浊有体”的气质个性和刘勰“澡雪精神”的精神状态。这种凝集人格、个性和精神状态的“气”形成贾平凹散文独具特色的风格和语言特色。
一、贾平凹与“养气论”
贾平凹袭用古代文人修身养性之道,通过“养心“养学力”“养才力”来“养气”“蓄气”,达到大散文追求的大气魄、大境界。首先“养心”就是培养先天气质与后天个性。刘勰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是以虚静来培养作者的精神状态,通过“静”来“养心”是文人写作的必经之路。贾平凹在《性格心理调查》中分析自己的个性气质,安静、沉着、稳重,观察精细,体验深刻,多愁善感,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剖析和反思后,贾平凹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塑造自我。他曾给自己的书斋起名“静虚村”,《静虚村记》表达了作者想静心面对这个嘈杂世界的态度,《敲门》则表现了对破坏安静的敲门声的恐惧。贾平凹描述自己在西安北郊土屋的住所,院里老槐树白色花絮的幽香、月光下的墙头小草、夜风和空远的狗叫,让人感悟到一种发自九天云端的苍茫声音”。这种虚静正是“养气”的途径之一,是进入写作前的一种精神状态。其次“养学力”就是通过读书积累学识修养。贾平凹从小酷爱读书,涉及面广而杂。他在《我是怎样读书的》中谈到“除了专业书籍外,应该多读一些书提高自己的素养”,他认为“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在西大中文系学习期间,读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诸子考察》《古文观止》《史记》等很多古典文学书籍。他的藏书也很丰富,以文学、历史、美术、宗教、兵书和星象方面居多。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无为,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认识等等,这些思想从古典文化书籍里来又融汇于作品中。最后“养才力”就是积累生活阅历的修养。贾平凹虽个性专注,却并不固守一隅。通过整理贾平凹的游记不难发现,他的足迹遍布各种不知名的山川河流。如《登鸡冠山》《十八碌轴桥》《安西大漠风行》等。这些风景久蓄厚储,既拓宽了写作范围,又开阔了作者的视野,形成内容上的大境界。而《闲人》《弈人》《名人》《人病》这类散文从世俗生活的众生相里丰富人生阅历,可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贾平凹还喜欢绘画、书法和收藏等,在各种艺术领域“养才力”。在绘画方面,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出版了《贾平凹书画》《贾平凹语画》画集数本,并举办画展数场。在书法方面,讲求趣味追求自然。夜玩集《大堂书画录》“古朴雅拙,道法自然”,可谓书法界的一股清正之风。在收藏方面,家中最大的一块珊瑚化石题名“海风山谷”,也是贾平凹的美学追求。《卧虎说》推崇汉代雄风,盛赞霍去病墓前石雕“重整体、重气韵”。还有许多有关石头的文章,如《丑石》《狐石》《三目石》等。
二、大散文的“大气魄”“大境界”
贾平凹通过“养心”形成的个性之气影响了大散文的风格,通过“养学力”形成的精神之气影响大散文的语言节奏,通过“养才力”形成的清正之气影响大散文的格调。“大境界”是“气”的物质层面,包括大散文的题材范围。“大气魄”是气的精神层面,包括大散文的思想情感、语言节奏和风格。“大境界”是作者个性之气、清正之气形成的风格、格调。曹丕“气之清浊有体”的“清”是刚健、爽朗、豪迈的风格,“浊”是阴柔、凝重、沉郁的风格。曾国藩《求阙斋日记》“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阳刚与阴柔因笼统而包举一切,却没有一定的界限。贾平凹“我是混沌雕不得,风号大树中天立”,借《山海经》里混沌的故事喻文章风格阴阳一体、清浊难辨。因而“大散文”的风格是阳刚和阴柔共同孕育的品种,具有“风号大树中天立”的正气。在取材范围上,贾平凹的散文有的摹写山水、有的记身边琐事、有的从环境解悟人生,取材不同而风格各异。在作者品性上,由于贾平凹粘液质的气质类型难于转移注意力,在语言和选材上表现出执着和专注。早期散文题材围绕商州山水和底层人的生活,如《商州初录》《我是农民——乡下五年生活记忆》等,后因移居西安开始关注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如《病相报告》等。贾平凹专注于语言的揣摩和推敲与个性气质有关,喜欢在民间寻找有味道的语言,认为“美产生于实用”,常在作品中使用方言和土语,如“欢实”“泼烦”等,尤其注意动词的运用,如用“携”而不用“拿”。他的语言习惯形成了简练含蓄清新典雅的风格。“在叙述语言中,用最短的话把事情说清楚”,体现了贾平凹写作习惯上“字斟句酌”的谨严风格。在取材范围、语言运用、写作态度上,“大散文”取材广、语言简洁严谨、格调高昂、风格雄浑。“大气魄”是作者“精神之气”带动感情起伏形成的语言节奏。贾平凹认为有味道的语言就是看着和听着舒服的语言,要注意搭配节奏和把握情绪。还提及语言节奏实际上是气息节奏,而标点是气息的调解。古文都是要反复吟诵的,现代散文通过默读自然看不出其中的节奏和气势。当斯琴高娃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动情地读起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时,听者潸然泪下,正缘自文章感情和语言节奏的配合。又如贾平凹《笑口常开》的感情和节奏,文章收集了十九个日常生活中让人发笑的小事,形成十九个并列的结构段。这十九件小事有讽刺的、尴尬的、幽默的各种情感,这些情绪并列出现在文中形成感情的起伏。每段的结尾又以“不禁乐而开笑”形成句式上的重复,每个段落长短参差不齐,最短的一句话,最长的十几行,在句式的重复和段落的变化中让人感到节奏的跌宕。再如贾平凹《生活一种》的段落和句式,第一段开头“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如果换成“院再小也要栽垂柳”意思相同却破坏了节奏。还有“与人交,淡,淡至无味,而观知极味人”,“养生不养猫,猫狐媚”选用音节相同的词语连接句子,使得句调节奏流畅。第四段开头句式“读闲书,不必规矩,坐也可,站也可,卧也可”,在字句的奇偶结合上调整语调。贾平凹的情绪通过句式的长短排列、语音、语调,甚至是在标点和篇章布局上形成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文章节奏,形成散文情感和节奏上的“大气魄”。
贾平凹是一位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现代作家,在“大散文”的理论和实践上继承了“养气论”的文章传统。刘勰“养气论”的虚静写作状态,对“大散文”的创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苏轼强调文章的“气势”与“大散文”追求的“大气魄”联系紧密。桐城派的“因气求声”创造性地运用于贾氏的现代散文中也毫无违和感“大散文”的“气”是具有大气魄的大境界,是情感跌宕起伏与语言错落有致的节奏感、视野开阔与雄浑之气。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教师)
“气”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包括物质和精神。“气”作为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作者的生命就需要“养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养气论”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从自然界的物质,到作者的精神状态,再到文章的语言节奏,“气”在“物——意——文”的写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贾平凹从写作实际出发,在古代“养气论”基础上提出“大散文”的大境界和大气魄。实质上,大散文的“气”是孟子的“浩然正气”、曹丕“清浊有体”的气质个性和刘勰“澡雪精神”的精神状态。这种凝集人格、个性和精神状态的“气”形成贾平凹散文独具特色的风格和语言特色。
一、贾平凹与“养气论”
贾平凹袭用古代文人修身养性之道,通过“养心“养学力”“养才力”来“养气”“蓄气”,达到大散文追求的大气魄、大境界。首先“养心”就是培养先天气质与后天个性。刘勰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是以虚静来培养作者的精神状态,通过“静”来“养心”是文人写作的必经之路。贾平凹在《性格心理调查》中分析自己的个性气质,安静、沉着、稳重,观察精细,体验深刻,多愁善感,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剖析和反思后,贾平凹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塑造自我。他曾给自己的书斋起名“静虚村”,《静虚村记》表达了作者想静心面对这个嘈杂世界的态度,《敲门》则表现了对破坏安静的敲门声的恐惧。贾平凹描述自己在西安北郊土屋的住所,院里老槐树白色花絮的幽香、月光下的墙头小草、夜风和空远的狗叫,让人感悟到一种发自九天云端的苍茫声音”。这种虚静正是“养气”的途径之一,是进入写作前的一种精神状态。其次“养学力”就是通过读书积累学识修养。贾平凹从小酷爱读书,涉及面广而杂。他在《我是怎样读书的》中谈到“除了专业书籍外,应该多读一些书提高自己的素养”,他认为“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在西大中文系学习期间,读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诸子考察》《古文观止》《史记》等很多古典文学书籍。他的藏书也很丰富,以文学、历史、美术、宗教、兵书和星象方面居多。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无为,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认识等等,这些思想从古典文化书籍里来又融汇于作品中。最后“养才力”就是积累生活阅历的修养。贾平凹虽个性专注,却并不固守一隅。通过整理贾平凹的游记不难发现,他的足迹遍布各种不知名的山川河流。如《登鸡冠山》《十八碌轴桥》《安西大漠风行》等。这些风景久蓄厚储,既拓宽了写作范围,又开阔了作者的视野,形成内容上的大境界。而《闲人》《弈人》《名人》《人病》这类散文从世俗生活的众生相里丰富人生阅历,可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贾平凹还喜欢绘画、书法和收藏等,在各种艺术领域“养才力”。在绘画方面,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出版了《贾平凹书画》《贾平凹语画》画集数本,并举办画展数场。在书法方面,讲求趣味追求自然。夜玩集《大堂书画录》“古朴雅拙,道法自然”,可谓书法界的一股清正之风。在收藏方面,家中最大的一块珊瑚化石题名“海风山谷”,也是贾平凹的美学追求。《卧虎说》推崇汉代雄风,盛赞霍去病墓前石雕“重整体、重气韵”。还有许多有关石头的文章,如《丑石》《狐石》《三目石》等。
二、大散文的“大气魄”“大境界”
贾平凹通过“养心”形成的个性之气影响了大散文的风格,通过“养学力”形成的精神之气影响大散文的语言节奏,通过“养才力”形成的清正之气影响大散文的格调。“大境界”是“气”的物质层面,包括大散文的题材范围。“大气魄”是气的精神层面,包括大散文的思想情感、语言节奏和风格。“大境界”是作者个性之气、清正之气形成的风格、格调。曹丕“气之清浊有体”的“清”是刚健、爽朗、豪迈的风格,“浊”是阴柔、凝重、沉郁的风格。曾国藩《求阙斋日记》“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阳刚与阴柔因笼统而包举一切,却没有一定的界限。贾平凹“我是混沌雕不得,风号大树中天立”,借《山海经》里混沌的故事喻文章风格阴阳一体、清浊难辨。因而“大散文”的风格是阳刚和阴柔共同孕育的品种,具有“风号大树中天立”的正气。在取材范围上,贾平凹的散文有的摹写山水、有的记身边琐事、有的从环境解悟人生,取材不同而风格各异。在作者品性上,由于贾平凹粘液质的气质类型难于转移注意力,在语言和选材上表现出执着和专注。早期散文题材围绕商州山水和底层人的生活,如《商州初录》《我是农民——乡下五年生活记忆》等,后因移居西安开始关注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如《病相报告》等。贾平凹专注于语言的揣摩和推敲与个性气质有关,喜欢在民间寻找有味道的语言,认为“美产生于实用”,常在作品中使用方言和土语,如“欢实”“泼烦”等,尤其注意动词的运用,如用“携”而不用“拿”。他的语言习惯形成了简练含蓄清新典雅的风格。“在叙述语言中,用最短的话把事情说清楚”,体现了贾平凹写作习惯上“字斟句酌”的谨严风格。在取材范围、语言运用、写作态度上,“大散文”取材广、语言简洁严谨、格调高昂、风格雄浑。“大气魄”是作者“精神之气”带动感情起伏形成的语言节奏。贾平凹认为有味道的语言就是看着和听着舒服的语言,要注意搭配节奏和把握情绪。还提及语言节奏实际上是气息节奏,而标点是气息的调解。古文都是要反复吟诵的,现代散文通过默读自然看不出其中的节奏和气势。当斯琴高娃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动情地读起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时,听者潸然泪下,正缘自文章感情和语言节奏的配合。又如贾平凹《笑口常开》的感情和节奏,文章收集了十九个日常生活中让人发笑的小事,形成十九个并列的结构段。这十九件小事有讽刺的、尴尬的、幽默的各种情感,这些情绪并列出现在文中形成感情的起伏。每段的结尾又以“不禁乐而开笑”形成句式上的重复,每个段落长短参差不齐,最短的一句话,最长的十几行,在句式的重复和段落的变化中让人感到节奏的跌宕。再如贾平凹《生活一种》的段落和句式,第一段开头“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如果换成“院再小也要栽垂柳”意思相同却破坏了节奏。还有“与人交,淡,淡至无味,而观知极味人”,“养生不养猫,猫狐媚”选用音节相同的词语连接句子,使得句调节奏流畅。第四段开头句式“读闲书,不必规矩,坐也可,站也可,卧也可”,在字句的奇偶结合上调整语调。贾平凹的情绪通过句式的长短排列、语音、语调,甚至是在标点和篇章布局上形成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文章节奏,形成散文情感和节奏上的“大气魄”。
贾平凹是一位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现代作家,在“大散文”的理论和实践上继承了“养气论”的文章传统。刘勰“养气论”的虚静写作状态,对“大散文”的创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苏轼强调文章的“气势”与“大散文”追求的“大气魄”联系紧密。桐城派的“因气求声”创造性地运用于贾氏的现代散文中也毫无违和感“大散文”的“气”是具有大气魄的大境界,是情感跌宕起伏与语言错落有致的节奏感、视野开阔与雄浑之气。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教师)